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腕、足踝等创面32例

时间:2024-09-03

刘仁甫,韩俊,周晓祥,王东平,张孟,邵剑飞,徐为民,孔薛生

(东台市中医院 手足外科,江苏 东台 224200)

自80年代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技术已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1]。我院手足显微外科2019年6月-2022年6月使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腕、足踝等处软组织缺损创面共32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9~74岁,平均46.6岁。手腕部13例,足踝部19例。均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7.0 cm×12.0 cm~8.0 cm×6.0 cm,平均 14.3 cm×9.2 cm。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股前外侧皮瓣解剖以寻找穿支血管最为关键[2]。我们主张术前做好影像学定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血流仪、CTA等,尽可能标注好穿支血管的入皮点、穿支血管的走行及其跟原血管的关系。如果有多个入皮点,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共干情况,同时还需在皮瓣供区的外上、内上、外下方肌间隙寻找到皮肤穿支并标注,为后续接力皮瓣做准备。

创面处理:首先强调创面清创必须彻底。长时间骨质外露的,以咬骨钳去除表面失活的骨组织[3],直至局部有活跃出血。腱鞘已腐烂,活力不可靠的变性肌腱也必须一期切除。以往我们曾在彻底清创后,一期做肌腱移植、皮瓣修补,因游离肌腱坏死液化,炎症波及血管蒂而致整个皮瓣坏死,教训深刻。确因肌腱缺损需要功能重建的,我们主张待皮瓣成活3个月以后,二期做肌腱移植或转位。

皮瓣设计与切取: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按照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常规点、线、面设计,放置布样,由内向外解剖皮瓣。首先从皮瓣布样内侧纵行切开,切口以接近股直肌前正中线为宜,如果皮瓣较大,切口可适当偏内,如果皮瓣较小,皮肤和浅筋膜层切开后,深筋膜切口可沿布样向周边扩大2.0 cm范围,更能减少穿支血管未包含在皮瓣内的风险。一般术前经CTA作穿支定位者术中按定位寻找皮瓣穿支不会有困难,如果术前经多普勒或超生血流仪定位,术中未能在定位区发现穿支,我们常规按以下方法寻找:首先在布样内侧做纵切口,于深筋膜下潜行分离并掀起,原定位处不能发现穿支的,切口向下延长2.0~5.0 cm,向下方寻找。

深筋膜解剖与处理:从皮瓣内侧纵行切开深筋膜后,在其深处向外侧寻找血管穿支,并逐步掀起,找到穿支后,在穿支血管周围切取约2.0 cm×2.0 cm的深筋膜作为血管袖,由此向外的皮瓣解剖均在深筋膜浅面进行,同时注意保护深筋膜表面的血管网。内侧深筋膜顺轴心血管走行方向打开,待血管蒂解剖完成后,原位缝回,血管袖局部小缺损区直接缝合,这样保留了深筋膜的完整性,有利于局部肌肉组织的保护,防止肌疝形成。深筋膜表面血管网完好,游离植皮血供可靠,制成的皮瓣也更薄。

受区血流重建:皮瓣游离后移植至受区,与受区邻近的血管做一动一静或一动两静吻合。注意皮瓣止血,皮瓣下放置引流。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抗血管痉挛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3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大腿接力皮瓣远端边缘少许皮肤坏死,经扩创二期缝合后愈合;2例面积较大的皮瓣远端边缘发绀,经拆线、局部按摩等处理,局部血运恢复。

典型病例:患者男,74岁,右手毁损伤致2-5指缺失,手背部软组织缺损,残指端及手背残留面积约15.0 cm×10.0 cm的创面,指骨、肌腱外露。经一期清创,VSD封闭引流,二期手术,设计右大腿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右手创面,大腿供区以接力皮瓣覆盖,皮瓣愈合良好(图1-6)。

图1 术前创面

图2 皮瓣设计

图3 皮瓣切取

图4 皮瓣切取完成

图5 大腿创面接力皮瓣修复术后

图6 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3 讨论

3.1 手术注意事项

详细询问病史,重视术前股部供区“望触动量”等物理检查和影像检查,选择合适的手术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携带了管径粗大、行程长、走行直的轴心血管,对合并尺、桡动脉缺损的上肢创面或胫前、胫后动脉缺损的下肢创面,在修复创面同时也修复了轴心血管,此为绝对手术指征[4-5];而单纯以修复为目的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移植只能作为相对指征。近年来有逐步被髂腹股沟皮瓣、下腹区皮瓣等以躯干部为供区的皮瓣取代的趋势[6]。

对股部供区脂肪组织较厚的,我们采取一期皮瓣修薄处理[7]。浅筋膜有两种脂肪颗粒,浅表处为小脂肪颗粒,呈网状排列,深处为大脂肪颗粒呈板状排列[8]。在大小脂肪颗粒间解剖皮瓣,能够获得理想的厚度,而且被公认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9-10]。对肥厚臃肿的皮瓣,除保留直径2.0 cm的脂肪袖外,一期沿大小脂肪颗粒间隙解剖,可获得理想厚度的皮瓣[11]。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皮瓣解剖过程中,必须以双极电凝彻底止血[12]。

股部供区大面积游离植皮后期局部瘢痕增生,组织弹性较差,可导致局部明显不适。我们主张直接缝合或以接力皮瓣修复供区。创面较宽不能直接缝合者,术前如CTA发现两处皮肤穿支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上共干的,需将两处同时标注好,并设计成两块狭长的一蒂双叶KISS皮瓣,供区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的原则上以接力皮瓣修复,但必须保证接力皮瓣的血供。本组中有4例为方便接力皮瓣解剖区直接缝合,而限制了该皮瓣的宽度,在修复股部创面时,因高张力缝合而导致局部血供不良,在充分松开缝线后血供得以恢复。不能一期满意缝合的我们预留几针跨度较大的缝线,待一周后皮瓣颜色转淡,稍微修刮皮瓣边缘后打结,该处缝线在术后2~3周拆除。

3.2 手术优缺点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轴心血管管径粗大,血管蒂长,血流动力可靠,易于解剖,适宜修复手、腕、足踝等四肢创面,尤其适合骨、关节、肌腱暴露的创面修复。皮瓣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移植后能够很好地保护关节功能,有效地避免游离皮片移植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游离皮瓣移植对手术医生技术要求较高,术者需要有扎实的显微外科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术后注意受区的制动、保暖,密切观察皮瓣血运等围手术期护理同样重要;血管吻合后血栓形成的风险不可避免,儿童在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多难以做到绝对卧床休息,6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高凝状态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的风险系数明显增大,选择该类手术尤需谨慎[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