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83例闭合止点撕脱性锤状指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治疗

时间:2024-09-03

吴月,齐爽,刘燕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手外科,吉林 长春 130033;2.麻醉科)

锤状指畸形是由于手指伸肌腱在Ⅰ区断裂造成的末节主动伸指不能的畸形,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手指末节损伤[1]。其中大部分为伸肌腱于止点处的断裂或撕脱[2]。治疗上需要重建伸肌腱止点,恢复DIP 关节伸屈肌力的平衡。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微型锚钉在伸肌腱止点重建方面已经有了较广泛的应用[3]。本科自2010-2018年对83 例闭合性止点撕脱性锤状指,应用微型骨锚进行止点重建手术,其中43 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83 例 83 指,女 51 例,男 32 例;年龄 35~63 岁,平均 42 岁。指别:示指 14 例,中指 39 例,环指15 例,小指1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 h~5 d,损伤性质均为不同程度外力导致的闭合性锤状指,不伴有外伤导致的局部皮肤碾挫、血运障碍。术前患指拍正侧位X 线片,排除合并止点撕脱性骨折,并且术中探查为伸肌腱止点撕脱性断裂。

1.2 手术方法

指神经阻滞麻醉下,使用指根止血带,取远侧指间关节背侧“C”形切口 52 例,“S”形切口 31 例,逐层切开至肌腱层,显露伸肌腱断端及远节指骨基底伸肌腱止点部位,探查见伸肌腱终腱自止点处撕脱、断裂。适当游离伸肌腱断端,保护DIP 关节、关节囊、指骨骨膜。向远处牵拉伸肌腱断端,判断其张力大小。钻入1 mm 克氏针1 枚将DIP 关节固定于伸指0°~10°位,在远节指骨基底原伸肌腱止点处搔刮骨面,促进肌腱-骨愈合(注意防止钻孔部位皮质骨过少,影响骨锚稳定性)。使用专用钻头在止点中央部位斜向掌侧45°钻孔29 例,垂直骨面钻孔54 例,将锚钉顶入,尾翼张开,牵拉尾线锚钉无活动。用锚钉尾部缝合线水平褥式缝合伸肌腱,将伸肌腱断端牵拉至原止点部位。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伸指位石膏固定。2 周创口愈合后拆线,6 周后拔除克氏针,拆除石膏,逐步系统功能康复训练。

2 结果

83 例术后随访 3~60 个月,平均 10.4 个月,其中25 例术后3 个月失访。根据Crawford 功能评定标准[4],优 36 例,良 18 例,可 16 例,差 13 例。随访期间出现并发症43 例,延续随访14~60 个月,平均26 个月。

近期并发症:术后3 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共22 例,包括感染 2 例,指甲畸形 1 例,疼痛 2 例,克氏针固定失败1 例,皮肤坏死1 例,伸直位关节僵直(主被动屈曲障碍)6 例,线结反应3 例,锤状指复发(主动欠伸DIP 关节角度降至术前或较术前增加)5例,骨锚脱出1 例。远期并发症:术后3 个月后出现的并发症,共21 例,包括疼痛1 例,线结反应7 例,锤状指复发 7 例,伸直位关节僵直2 例,骨锚脱出4例。骨锚脱出病例中3 例采用斜向掌侧45°钻孔,1例采用垂直骨面钻孔(表1)。

表1 本组43 例术后并发症情况(n)

感染患者经抗炎、换药治疗后创口愈合。1 例患者于术后5 周不慎将克氏针拔除,改用铝板外固定,术后6 周功能恢复可。1 例皮肤坏死病例可能为手术切开层次过浅,导致皮肤血运障碍,局部换药后,创面自行愈合,残留DIP 关节主、被动屈曲功能障碍。关节僵直患者行功能训练后较前缓解,未经进一步手术。缝线反应,骨锚脱出患者行手术拆除缝合线或锚钉后,创口愈合。锤状指复发14 例中8 例行关节融合术,其他患者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

3 讨论

锤状指是指由于近侧指间关节伸直时,外力作用于指端,或因伸肌腱装置处于收缩状时,屈肌腱强力收缩而破坏了伸肌腱终腱的解剖结构,造成腱的连续性中断,丧失伸DIP 关节的功能[4]。治疗的目的是恢复DIP 伸屈肌力的平衡。伸肌腱于止点处的断裂或撕脱,需要手术重建伸肌腱止点,传统手术方法有很多,包括 Ishiguro 法[5]、钻孔缝合法[6]、抽出钢丝法、纽扣固定法[7]等。随着骨锚的发明,微型骨锚也逐渐被应用于锤状指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等优点[8]。

本组应用微型螺钉治疗新鲜闭合止点撕脱性锤状指 83 例,术后出现并发症 43 例(51.8%),明显高于国内文献报道。国内文献通常仅随访至术后3 个月,对远期并发症并未予以充分重视。本组随访时间较长,对近期、远期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系统总结。

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局部疼痛多发生在术后早期。早期的疼痛多由痛性瘢痕导致,适当理疗后,随着瘢痕成熟后,疼痛自行缓解;远期疼痛原因考虑为关节屈伸肌腱力量失衡,关节不稳,运动后产生疼痛,行关节融合后,疼痛消失;⑵线结反应发生率较高,以远期出现居多,这可能是由于DIP 关节背侧皮肤菲薄,伸肌腱终腱也较扁薄,应用的微型螺钉尾线为4/0 Ethibond 缝合线,直径稍粗,质地较滑,缝合伸肌腱后通常需要打结3~4 个,才能够防止因结节滑脱,止点重建失败,这样不可避免地对局部皮肤产生刺激症状,甚至突出至背侧皮肤以外。基于上述思考,部分采用以DIP关节背侧横纹为中心的“C”形切口,自肌腱表面锐性分离,形成向一侧翻转的皮瓣,覆盖术区。在随访中发现,“C”形切口线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S”形切口;⑶术后DIP 关节僵直,多与患者术后未配合功能训练有关,给予理疗、主被动功能训练后症状好转。本组中3 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同程度交感神经反射性营养不良表现,给予营养神经对症治疗后好转;⑷虽然McCallister 等比较骨锚法与抽出钢丝法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本组病例锤状指复发率较高,尤其以术后远期复发居多,考虑与锤状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性质及骨锚固定特点有关。应用骨锚重建止点,与抽出钢丝法相比,重建的止点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虽然术中搔刮末节基底背侧骨面,希望增加骨与肌腱的愈合,但是拉力主要集中在锚钉-缝合线部位,因此,随着长期手指DIP 关节的运动,容易造成肌腱止点的再次撕裂,导致锤状指的复发;⑸骨锚脱出与患者骨质疏松、术中反复钻孔等因素有关。文献报道[9-10]骨锚的钻入方向多为止点中央部位斜向掌侧45°,本组中还大量采用了垂直骨面方向钻孔。术后出现骨锚脱出的4 例,仅有1 例为垂直方向,可能由于前者骨锚的方向与缝合线张力的方向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减少了该方向的牵拉力,对防止骨锚脱出有一定作用,但是病例数较少,还需进一步证实。

通过术后并发症观察,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⑴手术采用以DIP 关节背侧“C”形切口,自肌腱表面锐性分离,形成向一侧翻转的皮瓣覆盖术区,减少术后粘连和缝线反应;⑵术中避免反复钻孔,以防止术后骨锚脱出;⑶充分估计,并向患者明确交代可能发生的近期、远期并发症,增加随访时间,重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医患纠纷;⑷微型骨锚需进一步改良,减小缝合线的直径,提高缝合线的强度、防滑性,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一定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