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陈昱舟
摘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以此为背景,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试对信息沟通、自我监督、舆论监督、自我说服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找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社会性两难问题的一些科学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心理;两难问题
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外延及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改变破坏环境的行为等诸多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决不仅仅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使命,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属于典型的社会性两难问题。所谓社会性两难问题,即当多数人为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了一些行为,结果却使每个人都遭殃。一种和生态环境特别有关的社会性两难,叫做公共资源两难困境,意思是说,一项公共资源如果使用有所节制,该资源就会自行补充;但如果使用过度,该资源就会消耗殆尽。水或能源等有限资源的使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对个人来说,如果这些资源使用得越多,他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最终将导致这些资源短缺。面对这样的生态资源性社会性两难问题,我们该
一、加强信息沟通
心理学家曾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室研究指出,当遇到社会性两难问题时,在不知道他人意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倾向于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当前可见的利益,而不愿意短时期让渡自己的部分利益于集体以求未来更大的利益。在这种“囚徒困境”中,如何说服人们去相信他人,采取互惠的合作呢?研究发现,通过让被试交谈一段时间后,愿意放弃个人利益的人显著增加了。
二、为自我监督提供条件
在多数情况下,社会性两难问题之所以存在,是人们不容易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如,水或者电。在干旱期间,要求人们节约用水,要监督自己一个月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似乎并不是很容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机关应当有预见性地主动为人们实现自我监督提供便利的条件,使人们更容易地监督自己的消费量,积极指导帮助广大人民群众采纳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付诸行动,这也是解决社会性两难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拥有同伴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们常常会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而自觉或不自觉地顺从他人的影响,发生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以是否真心接受他人的信息为转移,更多的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者遭到排斥。这就是规范性社会影响,它会使人们公开顺从团体的哪怕是自认为错误的信念和行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为了得到对自己重要的团体以及个人的接纳和喜爱而从众是不难理解的,但是研究还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冒险失去社会认同,即使这种压力仅来自陌生人。让我们再回到A社区面临的问题上来。因为在短时期内不可能保证居民特别是新近移居此地的居民无一例外内化节约用水的理念,而且只要个别单位或个别人拒绝采取受鼓励的行动,负面榜样作用就可能大大挫伤其他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整个环保活动的效果,所以推动这项活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专门制定并公布一个节水公约,定时公布该部的每个宿舍或公寓的水表读数,进而把人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迫使人人按照社会期望行事以免受社会压力。
四、提倡自我说服
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政府的一纸行政命令,通常无法造成恒久和长期的态度改变。特别是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之下,要真正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主动放弃旧有的“高速度、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甚至牺牲部分既得利益,各级政府就不能仅仅从外部强制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做,而要努力营造社会氛围使广大群众“自我说服”,即人人说服自己接受一种信念,以使自己因为全社会共同利益而放弃自身利益这个事实具有合理性。自我说服比直接说服的尝试更有持久性,其原因在于,通过自我说服,说服在个体内部发生,而不是源于外部的劝说和压力。那么怎样才能促使人们自我说服呢?社会心理学家里安 • 菲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做了一件和习惯的自我概念(通常是正面的)不符合的事情就会产生不舒服感。研究发现认知失调最强烈而且最令人不舒服的情况,使一个人的行为威胁其自我形象时。要减少认知失调,方法之一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一致,这也正是自我说服所追求的效果。因此,当我们希望A社区少数坚持不肯执行或偷工减料地执行节水计划的人真正转变观念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也请他们帮助宣传节约用水的好处。为什么呢?这样的安排会使他们察觉到自己的伪善: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向他人宣讲正确的行为,但他们自己平时却没有这样做。为了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他们就必须开始落实自己所宣传的正确的行为。推而广之,在人们着手实施其他全社会认可的环保行为的时候,他们头脑中不合时宜的观念也同时得到纠正,最终产生了恒久和长期的态度改变,生态文明的观念也同时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美]E.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卢盛忠等著:《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时蓉华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4] Dawes, R.M. (1980).Social Dilemma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1, 169-1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