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吕 莹
摘要:中国的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模式趋同,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的问题,现阶段,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特色,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确立和巩固优势学科和专业,为学校未来的发展赢得主动。
关键词:单科性院校;多科性大学;特色专业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年。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如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招生与就业的矛盾等。由于这些矛盾暴露得比较明显,所以已经引起了人们特别是教育者的强烈关注,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更潜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它们虽然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但同样亟需解决,因其对高校根本、长远上的影响,攸关学校未来的发展与荣衰。
在这些问题当中,高校的发展模式趋同,尤其是原有的单科性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就是其中之一。单科性院校纷纷形成了由“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线形化发展思路。在许多单科性大学的改革者看来,向多科性转变,最后走向综合化应是研究型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这种理念有失偏颇,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连续九年全美大学排名第一。有些人认为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数量一定要超过大学生,一定要有医学院,一定要是综合性大学。这些话对于普林斯顿大学都不适用。它既没有医学院,也没有法学院与商学院(目前在中国,名列前茅的一流大学几乎都有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但普林斯顿大学绝对是世界顶尖的大学。它造就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17位属物理学)和12位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美国共24名,名列第二的法国共11名)。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单一的学院,它在交叉学科的氛围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富有创造性的成员。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2005年全校教师和研究员共386名,大学生、研究生共2172名。时至今日,人数仍稳定的维持在这个水平上。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影响下,加州理工学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31位得主,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让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成为世界一流中的一流。除了这32个诺贝尔奖,还有一大批杰出的校友,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我国的物理学元老周培源(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赵忠尧(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都奠定了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上的一流名校地位。
由此可见,单科性院校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须转变为多科性大学直至综合性大学并非是其唯一的出路,在学校的发展上不应只单纯的一味求全求快,而忽略了学校固有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因为未来教育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学校特色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使命不明确、没有特色的学校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2006年温家宝总理召开了四次关于高等教育的会议,在他谈到的四个忧虑中,其中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特色。对于高校来说,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实力。任何一所大学想要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明确和巩固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坚持特色,发展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或被历史淘汰,或淹没于众多的普通高校中,失去主动性与生机。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都缺乏自己的特色。至此中国高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学校由量到质、由外延到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一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应自己学校的校情、实力,从实际出发的理应成为遵循的一条原则。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变,教学性院校向教学研究性大学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关键在于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单科性院校而言,是否都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这一基本原则,而不应盲目扩张, 急功近利,应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跨越式发展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关系。当前,有的学校盲目扩建新学院、申报新专业,不对专业的增设给予科学而完整的的调研论证,存在因人设专业的情况;有的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使新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模糊,就业形势黯淡;有的学校在实现自身转变过程中,超出能力的进行校园建设,互相攀比,造成资金链断裂,使学校陷入重重困境;此外不重点扶植传统的优势专业,造成了专业定位和发展的杂乱无序。这些窘境往往都是由于没有遵循实事求是这一办事准则。
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已有的特色及优势专业,将之做大做强,巩固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也应成为对一个学校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的原则。单科性院校,在多年办学的基础上,多数都具备了自身的办学优势,即通常所说的传统优势专业或者学科。这无疑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应善加利用好这些资源,把强势专业或者学科继续做高、做精、做强, 形成品牌效应,在这些特色及优势专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的基础上扶植其他学科和新办专业,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学校的良性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对学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清醒的认识,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平和的心态,将有限的精力、物力、财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分配。
中国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历程与中国企业世界化的脚步极其类似。日本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就曾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与日本企业发展的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发展机会太多,因而多半关注数字,日本企业则多半关注产品。以任天堂为例,任天堂仅做游戏机,现在是世界最大的游戏机生产商。而中国企业,则因机会太多,发展的方向多为集团式,各个领域都有,从而并不容易做到很大很强。他以为中国的企业与日本的企业在发展的目光上不同,好的发展应该是“态度”重于“数字”。只有以扎实的态度生产产品,发展产品,发展技术,做到最好,才会立足于世界之巅,分散精力,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如可口可乐,强生等国际知名品牌,是可以在企业即便遭受诸如烧毁厂房这样的灭顶之灾后仍能从银行借到贷款重整旗鼓的无形资产和生命力。
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仅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必然会对学校产生不同的要求,如果所有的单科性院校都在一个思路上发展,都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去挤,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放弃了对人才应有的培养目标和责任,放弃了为国家服务的己任,势必会削弱自身发展的实力,从长远看,也必将会消弱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力。
此外,在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大踏步前进的同时,除了注重确立和巩固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同时,在大学文化的塑造、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培养,学生素质的培育上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改革力度,毕竟学校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提升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学校的发展需要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品牌课程和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和合理使用好学校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将为单科性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陶 林 申俊龙:科学发展观:21世纪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新指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张爱淑:关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3]吴诠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
[4]俞俏燕 邬大光:我国高等学校的趋同现象解析——以单科学校发展为例 [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
[5]王家平、恭月聪.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新华文摘》,2006,第五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