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天文
摘要: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本文分析了儒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与整合创新,从而使文化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发展、超越。
关键词:儒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批判继承;整合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批判继承
1.儒家的“仁”、“仁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人为本”
儒家重视人的生命,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开展、演绎人生。儒家重“生”,更重“德”,它把人的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认为精神高于物质,赞扬精神不朽说。尤其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仁爱”,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达致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并使其发挥巨大的作用和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2.对儒学的文化进行批判地吸收
现代新儒家立足精神史观即把历史文化视为精神实体之表现,进而要求研究者对孔子及儒学抱同情和敬意的态度。而马克思主义者则不同,他们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对儒学的文化进行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糠,以唯物史观来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李大钊。他说:“孔子的学说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有两千余年的缘故,不是他的学说本身有绝大的权威,永久不变的真理,配作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因他是适应中国两千余年来未曾改变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结构,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合创新
1.儒学与中华民族整合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有14亿人口,有56个民族。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惟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它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孔子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提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以文明道德来教化,而不是以武力来征服,这样使得民族悦而归之,认同华夏文明,并渐次归化融合于中国的民族大家庭。尽管在政治上有时出现地方性的离心势力,但在思想上各族人民始终不约而同地保持着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尊崇,从心理上自认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既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又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这正是受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影响的结果。在孔子思想熏陶教化下,保持了各民族团结,直至今日。
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认识到儒学与中华民族的整合,也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合。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本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最重要的首先是文化与信仰的统一,这也是符合有真正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情。
当此世纪之交、继往开来之际,一定要有计划地弘扬孔子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精神,重建中华精神文明,重整道德标准,用孔子伟大的思想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团结,确认民族的珍贵。在新的时代,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大力发展以德育为本的教育,把青少年和学生培养成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与国家的经济、科技等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学的创新
学术研究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获得新创造,从而弘扬了传统人生价值观中的积极内容,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弘扬为人之道,提高人文素质。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讲做人的道理,强调道德的崇高价值,对于纠正只追求物质生活,而无视精神生活的倾向,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精神境界是有启迪意义的。
(2)弘扬群体观念和爱国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群己、义利、公私以及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等关系的思想,包含了大量的合理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阐发和创新这些合理的思想和精神,非常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对人民、对社会、对祖国的奉献精神。
(3)弘扬天人协调思想,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天人协调观念,是处理两者关系的正确原则。儒家和道家的主流都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最高理想,这是辩证思维的典型表现。
总之,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思想,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培养国民的创造性精神品质、协调性精神品质和超越性精神品质,增强国民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反省力量,也就是有助于国民具备求真、行善、崇美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和整合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文化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旗帜也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是儒学,儒教中国。因此,孔子将不断地翻卷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1]《化导与反思》,刘元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孔子与中国文化》,陈卫平、郁振华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3]《儒教中国》,李湘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3月.
[4]《寻觅性灵》,方立天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