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4-04-24

刘 浩

摘要:小额信贷在国际上普遍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发展的信贷手段。20世纪70年代起,孟加拉国创造了这种深受当地贫困者欢迎的信贷样式,此后,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复制了这一贷款模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的农村人口,所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让农民获得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额信贷;扶贫方式;经济学原理;诠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的农村人口,所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让农民获得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前我国的农户小额贷款是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接受央行再贷款、国际组织赠款而向农民发放的,这构成了目前农民获得金融支持的主要渠道。但众所周知,囿于种种体制、机制、历史的原因,农行和农社在小额贷款上的成果极为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200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以表彰他们“白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尤努斯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获奖,向世界证明了小额信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途径。

一、小额信贷方式的提出

小额信贷,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发展的信贷手段。围绕这个基本认识,对于小额信贷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乔纳森·莫多克1999年发表的论文《小额信贷承诺》中,小额信贷被认为是一种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贷款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扶贫到户方式。吴国宝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的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信贷方式。姚先斌、程恩江认为,小额信贷往往与微型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为其提供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杜晓山、孙若海(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认为各种模式均包含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一是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即一定规模的展开和服务于目标群体层的含义-二是保证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机构持续性的含义。这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完善或规范的小额信贷”,从本质上说,“小额信贷”是将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扶贫到户项目有机的结合成一体。国务院扶贫办小额信贷调研小组(1998)将其概念描绘为:通过特定的小额信贷机构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穷人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特殊信贷方式。

本文比较赞同把小额信贷定义为是一种面向特定的目标人群持续的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活动。所谓特定的目标人群是指贫困者或中低收入客户;所谓可持续既包括提供这种信贷的服务机构自身的盈利与可持续发展,也包括小额信贷服务的可持续。

二、小额信贷的产生和发展

小额信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披国,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从第一笔向42名农妇贷款27美元,发展到今天向大约660万贫困人口贷款超过57亿美元。自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当地贫困者的热烈欢迎,近60%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已经脱离了贫困线。同时孟加拉乡村银行独特的运作方式使它维持了高达97%的还款率,稳居世界银行业之首,现在这一贷款模式已被复制到了100多个国家,不仅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连美国也开始学习效仿。

从1993年引入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也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这16年的小额信贷发展之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年~1996年),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基本上没有政府资金介入,重点探索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式小额信贷项目;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这一阶段在继续借助国际援助资金的同时,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实施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第三阶段(2000年~2005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年开始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村信用社借助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支持,在加强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放款。从2002年开始,借鉴农村信用社经验,政府开始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发放自主创业贷款;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1月开始,尝试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路子发展小额信贷市场,其基本理念是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组织其基本特征是“只贷不存”必须是以商业投资资本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其经营遵循商业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

三、小额信贷的主要运行机制

小额信贷具有一系列新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小额信贷目标的有效实现。这些运行机制主要有:

1团体贷款。小额信贷主要采用团体贷款。团体贷款是使借款者自愿组成一个团体(一般是5~20人),小额信贷机构分别贷款给每个成员,团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另外的成员的还款负有连带责任,否则整个团体将被取消未来的借款资格。这样小额信贷机构促使团体成员去监督她的同伴,如果该团体有成员不能还款其他成员将要承担连带责任。

2无需抵押。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都是贫困者,他们借款很少有资产作为抵押。而小额信贷使贷款者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抵押品之外又找到了一种新的抵押品——社会抵押品,这种抵押品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3整贷零还。在传统的贷款合约中,借款人获得贷款,进行投资,最后在贷款到期后将本金和利息归还。但是,在小额信贷的还款安排中,贷款的偿还在几周甚至一周之后就开始了,还款的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贷款到期。主要采用整贷零还等方式。

4动态激励。动态激励是小额信贷机构试图与借款者建立长期关系,并且逐步增加贷款额,以停止贷款来促使贷款者履约,从而保证还款率。通过创造动态激励,逐步增加贷款额增加了借款者逃废债务的机会成本,因为如果违约,她未来将不可能取得更大额度的贷款。当然,由于贷款额不断增加,借款者违约获得的收益也在增加。

四、小额信贷产生的理论假设

1贫困者有获得贷款的权利。如同食物、衣服、住房和教育一样,信贷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政府有义务保证公民基本的个人权利的获得。

2绝大多数具有正常智力和体能的贫困者存在一定的有效资金需求,他们有能力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尤努斯认为,贫困者拥有最基本的也是其最主要的资源——劳动力,贫困者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但是他们需要资金来启动。

3在正确的指导下,贫困者能够有效使用贷款并取得经济收

益。根据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同样一元钱投资,贫困者的获得的产出要比富人的产出大得多。但是由于贫困者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选择好的项目难,选好的项目要管理好也不容易,因此需要一套特殊的机制帮助贫困者用好信贷资金,避免生产性资金落入消费陷阱。

4贫困者是有信用的,现代市场、法律制度与传统市场、习俗和伦理道德可以嫁接。落后的乡村市场是传统的,人们活动范围基本在一个社区内,相互了解,信息充分,有共同的伦理道德约束,这种互连性带来一种可以用于担保的“社会资本”——存在于特定共同体中的以信任、互惠、合作为主要表征的参与网络。这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5与传统的社会就业相比,自我就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更有效的手段。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是从社会就业的角度考虑的,而提供给贫困者的资金,在观念上被认为是福利性的,是对贫困者的恩赐。小额信贷理论则认为,自我就业是人类最早的就业方式,人类经济活动是从自我就业开始的,因此,政府提供给贫困者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不是救济性质的,而是就业性质的,且是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就业投入。

6贫困者具有储蓄的能力和习惯。只要金融中介能够提供方便和可信任的服务,对贫困者的储蓄服务不仅可能,而且会因此增强金融中介的贷款能力,增加金融机构与贫困者双方对贷款的信心。

五、小额信贷的经济学分析

小额信贷之所以成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根据小额信贷的上述两个基本含义以及运行机制,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小额信贷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

1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讲,小额信贷有效的解决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因为市场失灵导致了贫困者金融权利的缺失。由于贫困者不仅缺乏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财产,而且很少能提供具有金融信用的担保人,因此在正规金融制度中采用的财产和个人信用担保方式对贫困者来说很难适应,从而导致了正规金融机构不愿向贫困者提供信用服务的状况,使得贫困者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贷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也就是市场失灵。而小额信贷的出现,有效的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为贫困者贷款提供了便利。所以,小额信贷的产生是贫困者在信贷市场中的边缘地位、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一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小额信贷是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它无论信贷产品还是信贷方式都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活动。发展经济学中指出“制度至关重要”。没有一定的制度前提,没有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变迁,科学技术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促进经济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说,制度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最强劲的动力。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金融作为扶持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额信贷应运而生。所以说,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小额信贷是制度创新的产物。小额信贷主要通过团体贷款、不需要抵押、整贷零还等一系列制度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实现扶贫的目标。

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起初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一些慈善机构的捐助和政府的补贴。但慈善机构的捐助和政府的补贴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实现的扶贫的深度和广度也很有限。要真正实现扶贫,小额信贷机构就必须实现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机构才能得以持续经营下来。所以说,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很符合发展经济学的观点。

3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小额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损害和道德风险问题。信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信息不对称损害信贷市场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放贷前,贷款者不能有效甄别安全的借款者和有风险的借款者。当逆向选择发生时,向这两类借款者收取相同的利率会造成安全的借款者补贴有风险的借款者。如果逆向选择变得很严重,将会使安全的借款者被挤出信贷市场。道德风险包括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两部分。事前道德风险是指贷款者不能有效阻止借款者从事高风险的活动,从而给贷款者带来损失。事后道德风险是指项目完成后,由于贷款者不了解项目的最终结果,从而导致借款者违约。小额信贷通过团体贷款等一系列的途径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逆向选择损害和道德风险问题。

最后,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也为小额信贷奠定了理论基础。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交易费用通过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成本支出,进而对厂商和居民的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为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贷款额度小、居住分散的贫困群体提供信贷服务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解释了贫困群体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向附近的高利贷借贷,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去赶路、排队等待和办理繁琐的手续从而获得不一定能借到的小额贷款的经济动因。

综上所述,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进行说明并解释小额信贷成功的理论原因。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各异,所以在引进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发挥小额信贷的优势,弥补缺陷,使小额信贷更好的发挥扶贫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