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24

陈佳佳

摘要:200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国经济增长高位减速、通胀压力冲高回稳、货币政策开始转向、股票市场显著回调、自然灾害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等等。在此情况下,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依然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经营态势。这是不是意味着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产生影响呢?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哪些启示,以及金融危机下如何制定正确发展策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值得思考。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危机;资产证券化

一、引言

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分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6.5万亿元,增长25.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9.8万亿元,增长28.1%;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5万亿元,增长32.2%;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6万亿元,增长22.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上市银行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制定稳健的发展策略,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全面衰退,而且波及世界许多国家。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的股票市值跌至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根据/MF的统计,全球金融业将因金融危机而损失1.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中国工商银行市值的7倍。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持续上升和美国房价的降低。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12次降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购房热情急剧上升。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购房者在购房后前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一是盲目为房贷者提供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降低房贷前期的偿债负担。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阶段,美国金融机构为招揽次贷客户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加速了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二是高风险房贷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次贷市场的债务链过长,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转化。三是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贷款的评级问题上不够审慎,对许多债券给予了AAA级,促使了许多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的大量购买,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3深层原因

深层原因是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按揭贷款就是贷款机构根据购房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和信用情况为其安排了买房分期付款方式,大大增加了其消费效用水平。在购房消费者的储蓄水平较高时,即使收入水平不变,他所申请的按揭贷款也不会出现还款困难。然而,购房消费者的储蓄不足甚至是零储蓄或负储蓄时,他的收入水平就不能完全偿还随利率上升而增长的贷款本息,贷款的违约随之发生。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风险管理方面

美国的次贷危机实质上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导致危机恶化。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2金融监管方面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方式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社会基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的重要因素,而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则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则是市场难以预计的,货币政策是难以把握的,在没能彻底找到避免次贷危机的方法之时,我们应当从金融监管方面下手,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信息披露与金融监管,各大商业银行理应配合政府的货币政策审慎放贷,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从而抑制流动性过剩,逐步挤压房产泡沫,将危机扼杀。

3金融创新方面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首先,金融创新赋予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以流动性,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在买入长期头寸获得更高回报的同时,也将风险分散给其他投资者,降低了他的风险水平。而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了如次级债在内的更为多元化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收益需求;其次,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金融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掩盖了其自身风险。投资者依赖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而这些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很难判断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产品随意定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更严重的是,一些创新工具本身在设计上就不合理,过分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价值显著背离其模型结果。甚至背离了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基本原则。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1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首先,完善内控机制,建立以事前、事中防范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式。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有机的结合,并以事前事中防范为重点的—种机制;其次,优化风险管理理念,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即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树立自上而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第三,引进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和技术。成立内部评级专门工作小组,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找出适应银行自身需要的风险分类特征,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第四,建立风险评级专业团队,优化调整专业人员结构,并进行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获得更新,从而促进内部评级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五,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在我国混业经营趋势下,首先,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要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更应当贴近市场第一线。在有金融机构经营的地方就要保证有监管,从金融机构细节上的小问题抓起,以防从个别向普遍演变。其次,要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而金融危机警示: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

3平稳推进业务创新

首先,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采取合理金融工程技术和创新方法。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对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进行包装,使得原本不值钱,或者有风险的资产,通过进行分拆打包,分割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而造成的;其次,要确保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的质量,防止系统性风险。一旦基础资产市场崩溃,将引发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最后,金融机构自身内部风险管理应当始终坚持审慎性原则导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4优化营销策略

优化营销策略。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自效留住优质客户,积极开发客户,并通过为客户提供防范风险、提升价值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要优化营销的体制机制,建立与市场环境相匹配的管理组织架构和专业化的营销服务用队,注重多元化盈利渠道的建设,积极构建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