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岳赵寒,胡启龙,张丽玲(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8)
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紧密结合来看,新媒体的技术性并不是传统定义中的特殊工具,而只是产生媒体绿色生态整体新格局的“建设性”能量。在媒体融合时期,作为视觉效果媒体的重点领域之一,农科节目在姿态、节目作业、传播方法等方面都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与微信、微博等主导总流量和客户的“平台新闻媒体”不同,传统互联网媒体拥有相对固定的“粉丝群”。大家都知道,要想传播得更好、更强、更普遍,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平台新闻媒体”合作,从而形成内容与平台的匹配关系。现在,农业频道栏目和农业科普研究项目是在各个新闻媒体平台上运营官网账号和“二级平台”(微信用户等),当前的商业服务形势只是朝着内容平台的“嵌入式阶段”迈进。
作为一种技术普及,好的高品质内容是其之本。农业科普与节目融合的“平台”运营模式,可以开拓推广方式,扩大受众范围。但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使关注的观众们更具黏性,去营造一个“类信仰”的传播目的,要达成这个目的就需要更高品质的传播内容。
一是对受众们的观点进行客观的把握,增加内容的有效性。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为电视科学创新者提供了与接收者交流的机会。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可以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官网账号上开设“求助版块”,并给出反映自己要求的频道栏目版块。然后,对受众们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梳理和总结,根据需要的程度进行梳理,明确新教材科普节目的内容。这样才能客观地解决广大观众的问题。
二是自主创新内容的分发方式,提高内容与客户的一致性。基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各电视台综艺节目的“标识”科普内容与网民的“形象信息内容”是一致的。可以将科学流行的内容强加给实际的目标客户。这种“双选”可以显著降低资源消耗和通信成本。
三是娱乐信息内容的选择。“娱乐”一直是信息内容传播的重点,但其实热点传播的实际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海蒂与萝洛花园》《园艺话》等小视频升级已经更新连载超过10万固定观众,《坤哥打花》粉丝达204.6万。这样的“技术人才”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观众普及技术专长和工作经验,容易被观众接受。农业信息化从系统化、高科技化向大众化、娱乐化的转变越来越明显。
宋明时期,先民逐渐记录和传播相关农牧业主题活动和专业技能的“数据可视化”。宋代《耕织图》和明代《便民范》是经典作品。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普遍普及(截至2018年6月,中国行政村宽带连接率已超过96%,拥有手机的互联网技术客户比例上升至98.3%)其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VR/AR等)的应用,使综艺节目创作者能够为农业信息化进行数据可视化设计。会话的出现是为了缓解晦涩乏味的技术和专业数据信息、信息与接收者缺乏多媒体通信能力之间的分歧。
一是2017年9月22日,在哈尔滨“绿色博览会”上,VR虚拟农场的第一次出现,向观众展示了从栽培到种植再到获取的整个过程。每个人不难想象在病虫害爆发之前,农民能够利用VR科技去模拟多种经常出现的病虫害。由此,当某种病虫害爆发的时候,农民就能够根据VR中模拟的场景,熟练而从容地面对。在体验和探索“未来”的整个过程中,农家能够通过VR模拟场景学习和培训病虫害识别、药物选择、喷药方式等专业知识,从而学会如何科学地控制自己的田地。
二是科普H5微场景,即H5网站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的界面清晰、沉浸感强的微场景科普作品。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科创H5制造交流大会”中,南京理工大学陈达等人的“放射线漫游记”以卡片通化的放射线为主角,通过“放射线”推广它的方法,来普及专业知识,基于互动交流方式,如触摸屏、练习和挥棒的使用,以达到普及“放射线”知识的目的。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农业科普的传播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弱,网络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更加对外开放,更多的新闻媒体越来越活跃。每个人都可以在多种信息中根据自我的需求进行选择,能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随意的去切换,即从传统的单直线传播向双向或多向交互传输。这种传播的变化,要求农业科普综艺节目积极转变思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技术等技术优势,推动农牧业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