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 斌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中药材管理站,甘肃 徽县 742300)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当地海拔相差较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形成独特而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群,县内常见中药材有3 大类121 科、148 属、439 种[1]。目前具有一定栽培规模的地方特色中药材品种有苦参、木瓜、杜仲、柴胡、桔梗、黄芩、艾草、防风、天麻、猪苓、白芨、鸢尾、连翘、山楂、板蓝根、大力子、白茅根、金银花、山茱萸、五培子等20 余种。
近年来,徽县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创建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总体要求,把发展中药材生产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利用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块,采用粮药、林药、果药等间作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地埂药材,有力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截至2019 年底,徽县种植以苦参、桔梗、柴胡、木瓜、黄芩、艾草和菌类药材天麻、猪苓等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3020 hm2,其中当年种植1167 hm2,采挖和采收总面积1200 hm2,收获产量5500 吨,药材产值达到7000 万元,占全县农业收入总值的5.6%。全县从事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的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组织达到46 家,设立药材交易点13 个、固定收购点30 个,药材营销经纪人160 多人,药材种植农户达到9000 多户,户均种植药材收入2200 元左右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徽县南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经济树种核桃、花椒、银杏,果树树种大樱桃、桃子、李子、柿子等树种套种柴胡、桔梗、黄芩、柴胡、鸢尾等低秆药材品种。经济林果定植后株行距较大,行距至少在3~5 m 之间,而药材生育期一般为2~3 年,在留足1 m2左右树盘后,不仅不影响经济树种生长,前期每亩还能增收3000 元左右。
充分利用徽县南北二山疏林地和灌木林较多的优势,通过清理杂生灌木,整成1.0~1.5 m 宽的鱼鳞状小平台,然后种植天麻、猪苓、白芨、黄精、淫羊藿、重楼等喜阴湿药材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2]。
重点推广冬小麦-柴胡[3]、玉米-桔梗/柴胡[4]、大豆-桔梗/柴胡等栽培模式。
(1)冬小麦-柴胡套种
选用弱冬性小麦品种在霜降前后播种,冬小麦用种7 kg/亩、药材种子用种3 kg/亩。播种方法为先撒小麦种子,然后用旋耕机翻土覆盖,然后在地表撒播药材种子,最后机械或人工耙耱覆土。
(2)玉米-桔梗/柴胡套种
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用种1 kg/亩,药材用种3 kg/亩。药材种子3 月下旬至4 月初撒播,完成后按1.0 m×0.3 m 行株距穴播点种玉米。
(3)大豆-桔梗/柴胡套种
大豆选用早熟品种,用种4 kg/亩,药材用种3 kg/亩。播种时间为6 月20 日以后,播种方法与小麦套种柴胡技术相同。
木瓜、山茱萸、山楂、连翘、金银花等观花、观果类药材发展地埂栽培,在林田道路、庭院四周、乡村旅游景点等区域种植油药牡丹、鸢尾、桔梗、菖蒲、射干等观花药材品种,可提高闲散地利用率,同时推动乡村了旅游发展,实现双增收。
多元化栽培中药材模式,不仅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协调”理念,也符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解决徽县农、林产业综合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气象资料记载,徽县发生伏旱频繁,尤其是初夏旱[5]。采用玉米(大豆)与药材间作套种,可为药材幼苗搭阴遮凉,防止药苗因高温暴晒而造成缺苗断垄;同时柴胡、桔梗、黄芩等药材苗期生长所需空间少、生育期短,2 年后就可采挖,不影响当年粮食作物生产。
经济林果一般均采用宽行栽培,前期树冠小,行间套种苦参、柴胡、桔梗、黄芩、防风、板蓝梗、射干、大力子等2~3 年生药材,不仅不影响苗木生长,而且种药收益可用于补贴苗木管护费用,两者相得宜彰。
徽县可利用的疏林地面积大,通过清除杂灌可扩大天麻、猪苓、白芨等林下药材种植面积。在林下开展黄精、重楼、淫羊藿、五味子等药材驯化栽培,不仅为药材生产创造了良好地理环境,也有利于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利用闲散地、地埂、庭院四周、田林道路、乡村旅游景点等发展适宜本土的木本、草本及藤本类观花、观叶、观果类药材,可不受栽培面积和人力限制,做到不占用田间耕地实现种药增收。
(1)粮药套种模式
正常年份可收获小麦250 kg/亩、玉米350 kg/亩、大豆150 kg/亩,产值分别达到500~600 元左右;桔梗、柴胡2~3年后可收获鲜桔梗1000~1200 kg/亩、柴胡干60~70 kg/亩,平均收入可达3500 元/亩,总收入可达4000 元。
(2)林药套种栽培模式
药材栽培面积仅占林地面积的3/4 左右,种植柴胡、桔梗、黄芩、柴胡、防风、半夏等药材2~3 年后,收入为每亩3000元左右。
(3)林下种植药材模式
林下种植药材模式前期投入较大,以猪苓投资成本分析,每窝投资猪苓菌种、蜜环菌及菌材加工需50~60 元,每亩栽植200 窝以上投入在1.0~1.2 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0~2.3左右,2019 年猪苓收益在每亩2 万元左右。
(4)地埂和林田道路栽培模式
地埂和林田道路栽培生产占地面积小,可做到施肥、除草等精细化管理,栽培管理水平较高,所以产量较高,收益也高。由于适宜栽培的品种较多,不好估算收入,但折合亩产值至少为大田种植药材产值的1.3 倍以上。
(1)提高土地利用率
经济林栽植前期行间空闲面积大,套种中药材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每年2~3 次机械或人工除草环节,提高林地生产前期收益。
(2)实现粮药之间合理轮作倒茬
轮作有利于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实行小麦/大豆/玉米-柴胡/桔梗栽培技术,能实现合理轮作倒茬,抑制作物病虫草害的蔓延发展。
(3)有效扩大新农村产业发展内涵
实施地埂、林田道路美化栽培观花、观叶、观果类药材,为打造美丽乡村扩大了产业内涵,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1)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提高经济作物群体抗逆性
通过林下驯化栽培野生中药材或套种中药材,不仅丰富了徽县经济作物的栽培种类,还减轻了杂草滋生蔓延,提高了经济作物群体的抗旱和抗涝能力,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
(2)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徽县伏旱和初夏旱频繁发生,成灾暴雨主要集中在7~9 月,推广多元模式种植中药材可有效覆盖土壤表面,干旱季节可减轻土壤的水分蒸发量;雨涝季节因药材根系的固定作用,可减轻地表雨水径流对土壤表面的冲刷。
(3)可打造多样化生态景点
把观赏类药材与特色鲜明的灌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合理布局搭配种植,可打造徽县具有康养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景点;药类植物在秋冬季采挖的根、种子或果实等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当地政府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德政工程来抓。建立联乡包抓工作责任制,与各有关部门签订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各乡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确定专人分管,由具体技术人员抓好工作落实,完成下达的中药材生产任务。
(1)建立药材良种试验示范基地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系,开展优质药材良种引进试验、示范,为扩大示范栽培奠定基础。
(2)扩大本地名贵中药材的示范推广
充分利用徽县疏林地面积大、生产喜阴凉药材条件优越的特点,提高对黄精、重楼、淫羊藿、五味子等珍稀药材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3)因地制宜推广多样化栽培模式
在中部乡镇大力推广间粮药、林药等间作套种技术,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规范化栽培技术。
在中部乡镇大力发展木瓜、山楂、山茱萸、金银花等地埂药材;依托水阳泰山-铁山青泥古道、嘉陵-于关等嘉陵江风情线,在道路、林畔、庭院大力发展油药牡丹、菖蒲、鸢尾、射干、木瓜等观花、观果药材种植,实现美化与经济增收同步推进。
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主动协助企业建好生产基地,生产优质合格的药材产品,实现药材生产与企业加工需求无缝对接。
加强对县内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大户及普通药农的技术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会、开展现场指导等形式,提高药材管理水平和效益。加强对乡镇科技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服务农户的水平。鼓励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省内外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研发新产品能力。
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户及生产大户不断增加投入,注重短期效益,兼顾长远利益。开展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通过立项或实施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稳步扩大中药材生产规模。积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争取各类惠农贷款资金,筹措吸纳各类社会资金,用于中药材产业的科研、生产和深加工等各个环节,全面推动徽县中药材产业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