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气管旁气囊肿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64排螺旋CT大样本研究

时间:2024-09-03

方 春,王立章,孙延豹,王延春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浙江 嘉兴 314000)

气管旁气囊肿 (Paratracheal air cyst,PTAC)以往被认为是罕见病变[1]。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在日常CT诊断中常能看到PTAC,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但是文献显示PTAC的发生率差异很大[1-5]。本文对我院2013年1—6月行64排胸部螺旋CT的病例作一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以观察在64排螺旋CT上PTAC的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2013年1—6月在我院行64排胸部螺旋CT平扫的病例。排除标准:CT图像不佳影响判断者,扫描未包括肺尖者。所有在此期间重复多次扫描的病例只选取第一次影像。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5 327例,排除322例,共5 005例入选。

1.2 一般资料

5 005例病例中,男2 797例,女2 208例;年龄1~95岁,平均(49.1±14.7)岁。所有纳入病例均未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变性质,也未作相关的统计。

1.3 CT扫描

使用Siemens 64排螺旋CT行横断面螺旋扫描,重建层厚均为 5 mm,间隔5 mm,螺距 1,矩阵512×512。

1.4 影像评价

2名CT诊断医师首先独立观察所有5 005例胸部CT平扫图像,判断是否有PTAC、右上肺纤维灶及右上胸膜增厚,如有气囊肿则记录气囊肿数目、气囊肿对应的层面高度 (以气囊肿中心所对应的椎体记录)、气囊肿中心邻近的气管位置(以气管横截面正前方为0点、正后方为6点,顺时针计数共分为12点)、气囊肿是否与气管相通、气囊肿内部是否有分隔,有不同意见时回顾协商决定。2人独立测量横断面图像气囊肿最大层面的长径、短径以及气囊肿与气管腔的间距,并取2人测量的平均值。

1.5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5.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本文所有率的比较,均使用四格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5 005例病例中,432例发现PTAC(总的发生率为8.63%),其中 404例(93.52%)为单个气囊肿,23例(5.32%)为 2个气囊肿,5例(1.16%)为 3个气囊肿,共465个气囊肿。男性发生率为8.76%(245/2 797),女性发生率为 8.47%(187/2 208),男女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χ2=0.132,P=0.717)。PTAC 发生年龄为 18~95 岁,平均(50.7±15.3)岁,各年龄段发生率见表1。所有气囊肿均紧邻气管,与气管间距均在3 mm以内(图1)。气囊肿大小为1 mm×1 mm(图 2)~37 mm×49 mm(图 3),横断面平均长径为(5.6±5.2)mm,平均短径为(3.6±3.6) mm,平均径线((短径+长径)/2)为(4.6±4.3)mm。 与气管相通者253个 (54.41%)(图 4,5), 内部有分隔者 164个(35.27%)(图6)。但不同大小者内部分隔出现率不同,其中平均径线≥5 mm者65.56%有内部分隔(99/151),而平均径线<5 mm者仅20.70%有内部分隔(65/314)。气囊肿中心对应的层面高度及毗邻的气管位置见表2。有气囊肿者的右上胸膜增厚及右上肺纤维灶出现率较无气囊肿者出现率稍高(42.36%、44.44%vs 38.12%、40.04%),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3.006、3.180,P=0.083、0.075)。

表1 各年龄段气管旁气囊肿发生率

3 讨论

日常CT胸部扫描图像上经常见到胸廓入口处气管右后方类圆形或不规则的气腔,有时可见与气管相通。其名称不统一,有的称为气管憩室,有的称为PTAC。我们认为PTAC这个名称更能反映其特征,因为不能排除部分PTAC并非气管憩室的可能。

以往文献认为PTAC罕见,但近年来随着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报道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并且文献显示PTAC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为1%~14.2%[1-5]。本研究是据我们所知最大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PTAC是相当常见的,总的发生率为8.63%,可靠性较高。本组资料显示PTAC的发生率比绝大部分文献[1-3]显示的发生率要高的多,但也有报道的发生率达8.1%[4],与本研究类似。国内程鸣等[5]的研究显示气管憩室的发生率可达14.2%,可能是更薄的层厚(1.25 mm)或研究样本相对较少的偶然因素所致。这些发生率较高的文献均为亚洲人的研究,提示可能亚洲人的发生率较高。尽管有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稍高[4,6],但本组中男性与女性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76%、8.47%)。有报道支气管的憩室发生率更高,达17%[5]及21.6%[7],但主要为发生在主支气管的微小憩室,尤其是隆突下区域。

本组PTAC病例的发生年龄为18~95岁。尽管本组资料中40~4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但20~<80岁之间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均差距不大。而<20岁及≥80岁者发病率相对较低。其中<20岁的发病率相对较好理解,意味着至少大部分PTAC非先天性病变。但是≥80岁者发病率低较难理解,提示PTAC可能有自愈倾向,但不排除病例数相对较少所致的偶然因素影响。

本组资料中气囊肿的中心高度位于C7~T4椎体水平,其中大部分位于T1~T2椎体水平(占86.67%),与文献报道相仿[2,6]。气囊肿中心绝大部分毗邻气管6~8点的位置,占96.35%,尤其是7点的位置最多(73.55%),我们未见有文献对此报道的具体统计数字,但文献均显示PTAC绝大部分发生于气管的右后方,即与本文7~8点相对应的位置。PTAC倾向于发生在此处可能与局部的气管壁薄弱有关,气管前部紧邻甲状腺,左后方紧邻食管,限制了气管壁的局限性外膨。另外,还可能与气流的动力学有关,此处可能更易于受到气流的冲击。

本研究显示54.41%的气囊肿可见与气管相通,有研究[6]也显示类似的与气管相通的比例,但比大部分文献显示的高[3-4,8]。本研究显示与气管相通的比例较高可能是与CT技术发展、图像质量提高有关。并且以我们对少部分有薄层(0.6~1.0 mm)图像的诊断经验显示,与气管相通的比例还要明显增高,所以大部分气囊肿是与气管相通的。本组资料35.27%的气囊肿内部有分隔,并且不同大小者内部分隔比例不同,气囊肿越大,内部分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文献[3]也显示PTAC可呈单房或多房状,内部可有分隔,但是我们未见文献中关于分隔比例的统计数字。本组病变平均长径为(5.6±5.2)mm,平均短径为(3.6±3.6)mm,各年龄段间的病变大小没有明显的差别,提示气囊肿可能没有进行性增大的趋势。

PTAC发生原因仍然不明确,有文献[9-10]认为主要是气管憩室,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从本组资料半数以上病变显示与气管相通,并且薄层图像显示相通比例更高这一事实来看,显然支持PTAC主要为气管憩室的结论。CT上显示大部分气囊肿与气管相连的通道都非常细小,气管镜也难以发现[1,10]。早前有文献认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与PTAC的发生有关[2],但最近的研究显示PTAC与肺气肿指数基本无关[3-4,6]。本组资料显示20~<80岁之间各年龄段发病率均差距不大,这也提示PTAC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关系不大。我们曾推测右上胸膜增厚及右上肺纤维灶对气管有局部牵拉作用,可能是造成PTAC发生的一个潜在原因,但是本组资料的统计结果并未支持此推测,我们也未见这方面相关的文献报道。

根据PTAC的特征,诊断一般没有困难,但需注意与少数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纵隔气肿:尤其是外伤后病人应注意鉴别,纵隔气肿形态不规则,较广泛,很少紧贴气管,常伴有气胸。肺尖疝:底部与肺相连,多平面重建后更易显示,与气管不相通,纵隔胸膜在其内侧,容易鉴别。Zenker’s憩室:一般不紧贴气管,可显示与食管相通,极少难以鉴别者可使用食管吞钡检查。

总之,PTAC是人群中相当常见的病变,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单发为主,大部分位于T1~T2椎体水平及气管的6~8点位置,紧邻气管,半数以上可见细小孔道与气管相连通,部分气囊肿内可见分隔,并且气囊肿越大分隔出现率越高。PTA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局部胸膜增厚、肺内纤维灶关系不大。

]

[1]Soto-Hurtado EJ,Penuela-Ruiz L,Rivera-Sanchez I,et al.Tracheal diverticulu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ung,2006,184(6):303-307.

[2]Goo JM,Im JG,Ahn JM,et al.Right paratracheal air cysts in the thoracic inlet:clinical and radiologic significance[J].AJR,1999,173(1):65-70.

[3]Buterbaugh JE,Erly WK.Paratracheal air cysts:a common finding on routine CT examinations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neck that may mimic pneumomediastinum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injuries[J].Am J Neuroradiol,2008,29(5):1218-1221.

[4]Bae HJ,Kang EY,Yong HS,et al.Paratracheal air cysts on thoracic multidetector CT:incidence,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evance to pulmonary emphysema[J].Br J Radiol,2013,86(1021):20120218.

[5]程鸣,杭晓杰,刘宏伟,等.容积高分辨CT诊断气管及主支气管憩室[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31-33.

[6]Cheng HM,Chang PY,Chiang KH,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ratracheal air cys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mphysema in a general population[J].Eur J Radiol,2012,81(10):2673-2677.

[7]Miyara T,Oshiro Y,Yamashiro T,et al.Bronchial diverticula detected by 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incid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J].J Thorac Imaging,2011,26(3):204-208.

[8]沈亚芝,朱时锵,方雄,等.气管憩室的螺旋CT诊断及相关误诊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5):664-667.

[9]Han S,Dikmen E,Aydin S,et al.Tracheal diverticulum:a rare cause of dysphagia[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8,34(4):916-917.

[10]Shah AR,Lazar EL,Atlas AB.Tracheal diverticula after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repair: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Pediatr Surg,2009,44(11):2107-21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