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护城河征:超急性期脑实质血肿的特异性MR表现

时间:2024-09-03

张德华,王会轩,王俊峰,雷立章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湖北 枣阳 441200)

脑血管意外首选头颅CT扫描检查,具有方便、迅速、诊断明确的优点,特别是血肿,CT更是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技的发展,MR(尤其是低场MR)已装备到大多数二级医院,有相当多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直接选择MR检查。已有很多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急性期、亚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在MR上有特征性表现,而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在MR上表现不典型,需要和脑梗塞、肿瘤性病变等相鉴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收集了2010年1月—2011年9月经CT证实的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共48例,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脑实质内血肿,无外伤、脑肿瘤等病史,40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48例中男33例,占68.8%,女15例,占31.2%。年龄42~75岁,平均63.8岁。发病时间最短者2 h,最长者1 d。

1.2 方法

本组采用GE公司Signa Profile 0.2T MR扫描仪,所有患者采集横断位Flair T1WI(TR 1800ms,TE 27ms)、Flair T2WI(TR 5600ms,TE 117ms)及矢状位FRFSE T2WI(TR 3750ms,TE 110 ms)图像,层厚为9 mm,层间距1 mm。CT采用飞利浦MX 8 000双排全身CT扫描机,CT采集横断位图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 mm。

2 结果

本组经CT证实的脑实质内血肿中,血肿周边有以下几种MR表现:①占位效应,共35例,占72.9%,主要表现为脑室受压变窄、推移,脑沟、脑池等受压变窄。占位效应在Flair T1WI、Flair T2WI、FRFSE T2WI上,35例均出现。②血肿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内,共8例,占16.7%,主要表现为在Flair T2WI上,脑室、蛛网膜下腔内呈高信号,脑室内见液液平面征,在Flair T1WI、FRFSE T2WI上均未见出现。③护城河征,共37例,占77%,主要表现为血肿周边见长T1长T2水样信号窄带,可围绕血肿周边全长,可部分围绕血肿,最窄为细线状,最宽者近10 mm。护城河征在Flair T1WI上37例均出现,在Flair T2WI上出现11例,占23%,在FRFSE T2WI上出现24例,占50%(图1,2)。其中占位效应在其他颅脑疾病(如脑肿瘤)中也经常见到。

3 讨论

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在MR常规系列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与血肿的含水量、蛋白含量、红细胞状态以及磁场强度等有关,可以表现为等T1短T2信号或等T1等T2信号,或等T1长T2信号[1]。有时需要和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相鉴别,有学者采用DWI、SWI等功能成像序列进行鉴别诊断[2-3],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血肿周边的表现,探讨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血肿周边征象。

本组中共有35例超急性期血肿发现占位效应,血肿越大、越靠近脑室或脑池,占位效应表现越明显,但占位效应没有特异性,像肿瘤性病变、囊肿等都可以发生。

本组中共有8例超急性期血肿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内,其中额叶1例、小脑蚓部1例、丘脑2例、基底节区4例,病变均发生在脑室旁。发现血肿破入脑室内敏感性最高的MR检查系列为Flair T2WI,对于极少量的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积血也很容易识别。其次为FRFSE T2WI,对较大量的脑室内、蛛网膜下腔内积血容易识别,表现为高信号的脑脊液内相对低信号区,但对少量的积血极易漏诊。而在Flair T1WI上常发现不了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因此在临床工作中,Flair T2WI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检查中必不可少,往往能提供有鉴别诊断价值的信息。

本组共有37例超急性血肿周边发现长T1长T2水样信号,呈“窄带”样部分或完全包绕血肿,该信号与血肿、正常脑组织、病变周围水肿带均分界清晰,因类似城堡周围的护城河一样,故笔者称之为“护城河征”。在本组统计出现“护城河征”的37例患者中全部病例均在Flair T1WI上发现该征象;在FRFSE T2WI上仅24例发现该征象,在FRFSE T2WI上发现的“护城河征”宽度多在2 mm以上;在Flair T2WI上显示该征象更少,仅有11例,“护城河征”宽度多接近10 mm。因此,Flair T1WI显示“护城河征”最敏感。脑实质内血肿的这种表现多见于血肿发生数小时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不明显,直至消失。通过本组病例的随访观察,一般发病在24 h以上的病例往往观察不到这种征象。另外血肿越大,“护城河征”越明显,而在较小的脑内血肿周边常没有这种征象。对于“护城河征”形成的病理基础,EI-Koussy等[4]认为是超急性期血肿血块回缩,血清析出所致,Wagner等[5]以及张新江等[6]用猪脑叶出血模型证实其为血清析出,而并非血管源性或细胞毒性水肿。本组病例中,在Flair T2WI上显示“护城河征”的11例均表现为低信号,也证实其有别于血管源性或细胞毒性水肿。“护城河征”需要与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周边常见的血管源性水肿或细胞毒性水肿相鉴别,后者往往范围较宽,并且与病变本身以及外周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是其与“护城河征”不同的主要鉴别点。通过对比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的MR表现的相关文献[7-8],以及临床工作中对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周边改变的观察,均未发现其周边有类似改变,因此可以认为“护城河征”是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较可靠的征象,但没有该征象时并不能排除血肿,特别是较小的血肿以及发生时间较长的血肿(超过24 h)。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除超急性期血肿本身的MR信号特点外,“护城河征”在超急性期血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价值。在临床工作中超急性期脑实质血肿常需要与超急性脑梗塞、脑肿瘤相鉴别。超急性脑梗塞病灶周围见不到“护城河征”[7],可以鉴别。脑肿瘤周围大多数有水肿带的存在,与脑血肿周围的水肿带均为血管源性水肿,表现类似,而且占位效应在脑血肿、脑肿瘤中均具有,不易区分。但通过甄别,脑血肿病灶本身与水肿带之间存在“护城河征”,“护城河征”在T1WI上表现比水肿信号更低,并且边界清晰,与病灶周围水肿信号容易区分。通过对比文献论述的颅内肿瘤瘤周水肿的影像表现[9-11],在脑肿瘤病变中没有发现类似“护城河征”的表现,因此“护城河征”是两者之间的鉴别要点之一。

总之,相对于脑梗塞、脑肿瘤等病变,“护城河征”是超急性期脑实质内血肿的特征性征象,尤其是Flair T1WI对其显示非常敏感,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护城河征”往往表现不明显或消失,或者血肿太小,“护城河征”往往表现不明显,这是在临床上应用“护城河征”需要注意的地方。

[1]李坤成,张念察.比较神经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58.

[2]张劲松,钱蕴秋,宦怡,等.脑出血DWI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5):468-470.

[3]申宝忠,王丹,孙夕林,等.MR磁敏感成像在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2):156-160.

[4]El-Koussy M,Guzman R,Bassetti C,et al.CT and MRI in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0,10(6):480-482.

[5]Wagner KR,Xi G,Hua Y,et al.Loba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in pigs:rapid edema development in perihematomal white matter[J].Stroke,1996,27(3):490-497.

[6]张新江,殷小平,姜亚平,等.脑出血超早期灶周水肿的磁共振研究[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03,36(3):227.

[7]林顺发,彭仁罗.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0):911-912.

[8]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3-514;616.

[9]沈海林,周岱,丁乙.星形胶质细胞瘤瘤-脑界面、瘤周水肿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31-34.

[10]王建武,李静,何宁.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7):361-363.

[11]吴仁华,郎志谨.颅内肿瘤脑水肿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7):455-4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