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PCR检测

时间:2024-09-03

罗 燕,王 朋,赵洪明,冯亚文,武革利,程建国,邹立扣,康纪平,马炳存,李 蓓

(1.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微生物学实验室,四川 都江堰 611830;2.石家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省兽药监察所,河北 石家庄 050000;4.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林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麝香为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和高级动物香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1]。自1953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人工养麝保护及利用麝资源的研究,尽管人工养麝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受到林麝肺炎的制约。大肠杆菌(E.coli)是引起林麝肺炎的致病原之一[2-3]。目前,对该病原的检测和鉴定仍然为传统检测方法,尚未有林麝致病性E.coli16S rRNA分子鉴定的报道。

E.coli一般分为共生性非致病E.coli,肠道致病性E.coli和肠外致病性E.coli3大类。目前致病性E.coli研究较多的为肠外致病性E.coli[4]。致病性E.coli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差异性,其中包括许多毒力基因编码的毒力因子,如:粘附素类、毒素类、摄铁因子类、血清抗性、侵袭类及其他毒力因子[5]。目前尚未见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Lung pathogenicE.coli,LPEC)毒力因子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通过传统方法和16S rRNA分子鉴定方法从患严重肺炎的林麝肺组织病料中分离到30株E.coli分离株,而且属于致病性E.coli,并对其粘附素类(afa/draB、iha、sfa/focCD)、铁转运系统类(sitD ep.a、sitD chr.、iucDa)、血清类(neuC、ompA)和毒素类(sat、vat)4大类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显示这些E.coli分离株属于LPEC。该研究为林麝E.coli的致病机理研究及其疾病防治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 料 从四川省都江堰市白沙养麝场和马尔康养麝场采集的94份患肺炎的林麝病料。

1.2 主要试剂 高保真TaqDNA聚合酶、dNTPS、DNA Marker(DL2000)、TIANamp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均购自天根生物有限公司。

1.3 培养基和生化反应管 伊红-美兰培养基(EMB)、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糖发酵管(包括乳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醇)、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M.R.和伏-普V-P试验)、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培养基均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4 实验动物 3周龄昆明小鼠62只,体质量为20 g~22 g,雌雄各半,购自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6S rRNA扩增通用引物:27 F(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492 R(5'-TACGGTTACCTTGTTACGACTT-3')。10种毒力因子扩增引物参照文献[5-8]报道的序列合成,其中4个主要毒力基因扩增片段大小见表1。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1.6 细菌的分离 对采集的94份林麝肺脏病料,划线接种于伊红-美兰培养基上,于37℃恒温培养16 h,挑单个具有金属光泽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并于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上增菌。

1.7 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 将分离菌株划线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的,挑取纯菌落分别接种于5种糖(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和甘露醇)生化管、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和枸橼酸盐培养基中,按照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化反应使用说明培养。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标准判定试验结果[9]。

1.8 分离菌株的小白鼠致病性试验 供试验的小白鼠,实验前禁食、禁水24 h。试验小鼠腹腔接种分离菌液0.2 mL/只(2×109cfu)。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接种后对各组小鼠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

1.9 分离菌株的16S rRNA PCR鉴定 以TIANamp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细菌分离株DNA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27 F和1492 R进行PCR扩增。扩增反应程序:94℃3 min;94℃30 s、55℃ 30 s、72℃ 1 min,30次循环;72℃ 10 min。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检测。回收的PCR产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

表1 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扩增引物Table 1 PCR primers of LPEC virulence gene amplifications

1.10 分离菌株10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 分别提取各分离株DNA作为模板进行毒力基因PCR检测。PCR体积25 μL,扩增反应程序:94℃3 min;94℃30 s、退火30 s(10种毒力基因的退火温度见表1)、72℃延伸3 min,25次循环;72℃ 10 min。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和生化试验 通过伊红-美兰培养基的筛选,从94份病料中分离出E.coli30株,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经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和麦芽糖发酵试验及M.R.、V-P、吲哚和枸橼酸盐利用共9项生化试验鉴定,分离的30株细菌大部分符合E.coli的典型生化特征,仅有个别分离菌株不符合E.coli的典型生化特征。

2.2 分离菌株对小白鼠的致病力 小鼠在接种后先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食欲降低,毛被散乱,此外还表现出抽搐,颤抖等神经症状。阴性对照组小鼠无异常症状。各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3 d~7 d陆续出现死亡,小白鼠死亡率达到100%。死亡小鼠剖检后病变主要为:肺脏、心脏、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或出血,肺部切面暗红色,偶见小化脓斑点。小肠有明显的肠腔积液及粘连。实验组受检小鼠肺脏、肾脏以及心脏活菌分布基本一致,脏器中细菌回归检测,阳性率为100%。经t检验,肺脏带菌率显著高于其他脏器(p<0.01)。

小白鼠致病试验表明30株林麝E.coli均能够引起小白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实质器官的病理变化,同时从小白鼠实质器官中能分离到E.coli。鉴定结果表明,这30株为致病性E.coli。

2.3 分离菌株的16S rRNA PCR分子鉴定 30株分离菌株经16S rR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够出现一条约1.6 kb的片段,部分电泳图谱见图1。其测序结果与 GenBank中已知的E.coli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达到97%~99%,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30株分离菌株为E.coli。

图1 林麝LPEC分离株的16S rRNA电泳结果Fig.1 Identification of LPEC isolates by 16S rRNA PCR amplifications

2.4 分离菌株10种毒力因子的PCR检测 30株林麝LPEC中,omp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0%,远远高于其他毒力基因,如sat(36.67%)、vat(26.67%)和 iucDa(23.33%);而 neuC、sitD ep.a、sfa/focCD、afa/draB、iha和sitD chr.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阴性(0/30)。林麝LPEC的毒力因子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林麝肺部致病E.coli10种毒力因子检测结果Table 2 Detected results of 10 virulence factors of 30 LPEC isolates in musk deer

3 讨论

本研究中细菌初期分离阶段,使用麦康凯培养基筛选E.coli,但发现长出的桃红色菌落并非全部为E.coli,所以后期筛选E.coli选用了伊红-美兰培养基,减少了假阳性现象的出现。30株患肺炎林麝病料中分离菌株的生化试验结果大部分符合E.coli典型生化特征,仅有个别菌株的生化试验出现不符合的情况。

本研究将30个分离菌株通过16S rRNA PCR扩增,所得到的序列在GenBank中比对,结果显示与GenBank中E.coli16S rRNA的同源性达到97%~99%。据报道凡是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便可认为是同一种[10-11]。结合16S rRNA PCR分子鉴定结果和生化鉴定的结果,可将30个分离菌株鉴定为E.coli。本研究为临床快速检测林麝E.coli的提供了依据。

由于林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规定不允许作为实验动物,因此选取了实验动物小白鼠。采用腹腔注射的途径。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致死性。

E.coli的致病性与毒力因子关系密切。E.coli毒力因子种类繁多。毒力因子的存在决定了所致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5,12],本研究对临床分离的30株林麝LPEC用PCR方法进行了10种毒力因子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从30株林麝肺LPEC分离菌株中检测到24株菌具有ompA基因,表明ompA基因在林麝LPEC肺炎的致病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些分离菌株中却未能检测出neuC、sitD ep.a、、sfa/focCD、afa/draB、iha和 sitD chr.这 6 种毒力基因,而据Ewers报道,这6种毒力基因在尿道致病性E.coli(UPEC)、禽致病型E.coli(APEC)、新生儿脑膜炎E.coli(NMEC)均有一定的检出率[5]。林麝LPEC部分毒力基因与其他已报道的肠外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是由于种属特异性还是毒力基因进化造成,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林麝LPEC毒力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林麝LPEC病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开发相关疫苗,防治林麝LPEC性肺炎提供了依据。

[1]汪松.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37-240.

[2]崔恒敏,蔡永华.家养林麝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学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1996,26(9):34-35.

[3]唐捷,刘文华,王永奇.大肠杆菌引起林麝死亡的初步研究[J].特产研究,2009,1:23-24.

[4]Russo T A,Johnson J R.Proposal for a new inclusive designation for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ExPEC[J].J Infect Dis,2000,181:1753-1754.

[5]Ewers C,Wilkinga H.Avian pathogenic,uropathogenic,and newborn meningitis-causing Escherichia coli:How closely related are they?[J].Intern J Med Microbiol,2007,297:163-176.

[6]Janssen T,Schwarz C,Preikschat P,et al.Virulence-associated genes in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isolated from internal organs of poultry having died from colibacillosis[J].Intern J Med Microbiol,2001,291:371-378.

[7]Watt S,Lanotte P,Mereghetti L,et al. Escherichia colistrains from pregnant women and neonates:intraspecies genetic distribution and prevalence of virulence factors[J].J Clin Microbiol.2003,41:1929-1935.

[8]Ewers C,Janssen T,Kiessling S.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isolated from colisepticemia in poultry[J].Vet Microbiol,2004,104:91-101.

[9]Buchanan R R,Gibbons N E.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eighth[M].Bal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1974,385-389.

[10]师福山,赵德明.禽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16S rRNA的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2):111-113.

[11]李永峰,任南琪,杨传平,等.16S rDNA测序快速鉴定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目标细菌[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26(6):806-810.

[12]徐春泉,周翠,徐琦煜,等.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检测及其与耐药相关性研究[J].疾病检测,2010,25(7):542-5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