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多维逻辑思考

时间:2024-09-03

董嫱嫱,路克利

(枣庄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枣庄 277710;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2018年3月4日,***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在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总书记还用三个“新”字对新型政党制度作出精准概括:“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1]三个“新”体现于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之中。分析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等有关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

***总书记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整个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他们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2](p413)他们强调了共产党的先进性,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p41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民主党派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愿望和利益诉求,多党合作使中国共产党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更深厚的社会基础。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深入分析了政党联合、联盟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新型政党制度增加了强调新型政商关系等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4](p435)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共产党在法国、瑞士、波兰、德国等与其他政党合作的革命案例,认为只要这些政党具有革命进步性,就应当与他们合作。“在法国,共产党人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在瑞士,共产党人支持激进派,但是并不忽略这个政党是由互相矛盾的分子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是法国式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一部分是激进的资产者。在波兰人中间,共产党人支持那个把土地革命当作民族解放的条件的政党,即发动过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的政党。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5](p435)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强调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内生型政党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6]

近现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符合历史和时代要求的政党制度才是合适的制度。1840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现代中国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太平天国、洋务派、维新派这些政治力量都没有能领导中国走出困境,走向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彻底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要摆脱落后和被侵略的历史,就要形成足够强大的政党,要使政党的政治诉求得以实现,必须采取合适而高效的政党体制。中国土壤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和近代中国的多党制。多党制的政治软弱性不适合中国政治发展需要,西方多党制、议会制在中国缺乏适合的土壤和广泛的民意基础。西方政治学者亨廷顿也指出,“在任何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里,多党体制都是软弱无力的政党体制”[7](p434-435)。

194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河北平山县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研究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的提出拉开了新中国筹建的序幕,筹办新政协的正式启动。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各民主党派在当时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决然的选择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新政协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政协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在《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中强调: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了宪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了宪法依据。以胡锦涛同志为时任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年)等重要法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向着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

2013年2月7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一定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8],强调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定位,强调加强政党制度的效能建设,明确了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功能,赋予民主党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新职能,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9]***总书记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涵,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逻辑

新型政党制度是植根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的独创性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独特的实践逻辑。

一是政党关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体现了强大的向心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宗旨的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以合作、非竞争,互利共赢、稳定发展为基本价值趋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的奋斗目标,政党之间是合作共存的亲密友党,彼此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二是政权运作方式上,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政党制度围绕一个中心权力系统运作,在中国的政党政治中,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只有执政和参政的区别,没有台上和在野的差异,这就确保了我国的政党政治执行力的有效落实,避免了西方国家因政党倾轧而造成的政策难落地、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是整合利益关系上,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协调各方的具体利益。政党是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桥梁,是利益表达的工具。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效地代表社会各方利益和诉求,政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充分发挥出来。***总书记指出:“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10]执政为民,参政为公,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整合不同利益群体要求,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四是民主形式上,强调协商民主,坚持充分协商、广泛参与。协商民主有效避免了一党独裁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坚持推进协商民主,新政政党制度能够更好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西方政党政治由于权力分散,往往导致政府更迭频繁,施政能力软弱,社会分裂,在运行中往往伴随着政党、政客恶斗。2014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为履行竞选诺言而发起的“脱欧公投”,演变成一场执政闹剧,成为私人恩怨的泄愤工具。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政治创造,***总书记说:“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11]

四、新型政党制度的时代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政党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时代必将回应时代要求,持续发挥重大政治作用。

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面临新要求,也对新型政党制度提出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更为复杂的执政环境,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职能,使党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提出:“各级党组织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不断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二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政党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p1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减贫成绩显著,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对包括民主生活在内的美好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发展,新的社会矛盾凸显、阶层分化严重、利益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社会的来临、诉求的提升等问题,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协商民主的发展对政党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协调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对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大重要形式是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关,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从政治、思想、组织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政治基础的中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通过不断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极大的包容性汇集了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共商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新型政党制度要为协商民主创设良好制度环境。

四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渗透给政党制度建设提出新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打着“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旗号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行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例如苏东剧变时发生的“天鹅绒革命”、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攻击和诋毁中国的政党制度,经常把中国的政党制度称为“一党专政”或者“一党独裁”,企图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在中国推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破坏中国的政治体制。一些西方学者也对中国政党制度存在误解甚至是曲解,如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认为,中国政党制度是一党制。这些误解和曲解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也是对我国政党制度建设提出的挑战。在新时代,需要对这些误解和曲解做出积极有效回应,提高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

五、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新时代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时代逻辑的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总书记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方向不偏离,优势更明显。

二是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法制化建设。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法制化建设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制化建设,使我国的政党制度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活动,体现政党的法律地位,提高政党履职的法律效力,更充分的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效性。

三是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能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和良性互动,有效的发挥政治参与、民主监督、利益表达、社会整合、和维护稳定的功能,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执行力和完善制度的意识,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要提升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决策部署,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利用好政治协商这个参政议政的良好渠道,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建言献策,以更高的水平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做好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

总之,新型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政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体现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大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