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朱一鸥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的实践研究,并以上海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上海杉达学院为例,为民办高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
一、引言
民办高校走的是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道路,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杂费,因此在实际办学中相对公办高校会更加依赖规模效应。学校规模扩大也相应带来办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即办学场地由单一校区逐渐转变为多个校区,财力资源由集中统一逐渐转变为分散统一。如何加强多校区的财力资源管理是今后民办高校规模发展中将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1.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2016年12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专业化服务。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各类办学主体的加入、各种办学资源的投入,扩大了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也同时享有了解和配置校区资源分布的权利,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加强多校区财务管理。
2.财政资金的投入
政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自2010年起设立“民办教育政府扶持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政府扶持资金的加大投入一方面扩充了民办高校的财力资源,加快了民办高校事业的发展,对民办高校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绩效评价和审计力度,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规范使用政府扶持资金,规范管理政府资金形成的分散在多校区的限定性固定资产。
3.自身管理的需要
校区分散在财务管理上会产生诸多问题,如:资金管理扩散,财力资源无法集中;财会人员分散,内部控制力量削弱;核算难度增加,信息反馈滞后,提供决策支持缓慢。而上述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学校资源无法共享、办学效率低下,因此从民办高校提高自身科学化管理水平的角度,更加需要重视多校区财务管理。
4.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对于高校如何进行多校区财务管理,公办高校做了许多科研课题与实践探讨,如教育部财务司2005年委托中山大学财务与国资管理处组织了课题组,专题研究我国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两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校区高校存在“散、全、杂、大”的特点,即校区分散、学科齐全、情况复杂、规模巨大。这些科研课题与实践探讨中总结的一些问题,民办高校也同样存在,但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如社会贤达、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办学性质的不同,包括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如捐资办学、集团化办学、基金会办学等情况,以至于需要对民办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再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三、民办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沟通渠道不畅,预算核算口径不同
由于分散在各个校区,信息传递不便,各个校区财务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对业务进行理解,难免会造成决策出现偏差,可能会出现同一笔业务在不同校区计入的会计科目不同,计入的预算项目也不同的情况,甚至出现同一笔业务在一个校区可以报销,在另一个校区不能报销的问题,预算和核算口径不一致,使得会计信息和预决算数据缺乏可比性,一方面影响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方面使得教职工误认为财务把关随意性,降低了财务服务质量。
2.条块管理矛盾,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部分民办高校分校区的财务工作属于按块(就地)管理,而不是按条(垂直)管理,即由所属校区院长分管,而不是在总校区财务部门的领导下协同开展,管理架构设置的矛盾,使得资金不能够优化整合起来,资源也无法做到合理配置,管理成本增加,项目投入与建设的决策按照各校区领导主观意愿,而不是从学校层面统筹按轻重缓急考虑,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3.数据传递缓慢,影响财务信息共享
民办高校实行多校区管理,校区的货币资金、工资薪金、学生缴费、预算执行、固定资产等也要进行相对独立的核算,分校区和总校区财务数据合并后反映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多校区的财务核算,容易导致财务信息传递缓慢,学校领导无法及时掌握财务信息,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缴费信息,教师无法及时得知薪资信息。
四、民办高校多校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上海杉达学院是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发起创办的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是上海市第一所本科民办高校。学校除金海校区总部外,还设立了三个分校区,分别是嘉善校区、沪东校区(沪东工学院)、长寿路校区(时尚学院)。
1.设立总会计师,提高财务权威性
总会计师作为副校级领导,又是财务管理的专家,能够参加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对重大決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检查;学校按规定对大额资金的使用,总会计师拥有大额资金流动联签权;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并报告学校主要负责人。设立总会计师岗位,从管理架构上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财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方面能够加强学校层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协调分校区和总校区之间的财务矛盾与冲突。
2.针对不同的多校区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自身扩建形成的分校区、合作办学形成的分校区、吸收重组形成的分校区,从办学形式来说既可以是独立办学,也可以是非独立办学;从教育分类来说既可以是学历教育办学,又可以是非学历教育办学,也可以是两者混合;从合作者分类来说可以分为政府、企事业、社会团体、贤达人士;对于吸收重组来说更容易产生文化融合的问题。针对不同模式的特点,抓住重点,针对性地进行多校区财务管理。
3.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统一领导
派出的会计机构或财会人员的管理应明确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理清权限,即应归属于总校财务处领导,财务工作方面由总校财务处负责具体指导,按照学校规定的制度,协助分校区院长做好日常报销、会计核算、学费收取、资金管理、工资发放、预决算管理、会计报表编制、项目经费管理等工作,为分校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
4.完善制度,统一预算、核算、报销等口径
财务工作口径不一致,有沟通不便利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对于预算、核算、报销等财务工作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应进行分类梳理,征詢二级学院、职能处室及相关领导的意见与建议,制度真空、制度冲突、缺乏操作细则都会引起财务工作口径不一致。对于制度真空,应尽快制订和完善制度,弥补漏洞。对于制度冲突,首先应查看上位法,如果与上位法冲突应按照上位法修改制度,如果是与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处室制度冲突,应先与之沟通,达成一致。对于缺乏操作细则,一是要制订具体预算申报、预算调整、经费报销等流程和预算项目使用说明,告知教职工如何进行操作;二是要求财务人员要按照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规范核算;三是要制订财务工作流程,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规范财务人员操作;四是多校区财务人员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针对新出现的业务进行研讨,统一口径。
5.实行二级预算管理,适度下放一定权利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分校区的办学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减轻远程管理的压力,通过实行二级预算管理,协商划定分校区的经费使用额度,给分校区开立专户,进行专款专用,专户核算,适度下放一定的经费审批权力、教学管理权利和人事管理权利,年终时通过各类指标对分校区的经费、教学和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实施奖惩制度。
6.建设财务信息化,加强财务分析
多校区管理后,学校资源也分散至各个校区,通过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将分散的资源和信息通过计算机数据整合起来。上海杉达学院已经完成及后续准备建设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模块包括预算申报系统、预算与核算一体化系统、收费与电子发票系统、预约报销系统、经费查询系统、工资计税与发放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监控与分析系统。上述系统模块可以囊括预算、核算、收费、项目、工资、合同、资产等各类财务数据,且都具有数据对接和关联关系,并非数据孤岛,通过监控与分析系统,可以将各类财务信息结合在一起,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使学校领导及时了解学校收入、支出、资产结构和分布情况,有利于加强资金筹措,节省费用开支,减少资产闲置,防范办学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学校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够极大方便学生缴费和查询,学生通过收费与电子发票系统平台,实现网上多种支付工具缴费,即时查询缴费信息,即时下载和打印电子发票;能够提高教职工办事效率,教职工可以通过工资计税与发放系统及时了解工资及社保情况,通过经费查询系统及时了解所负责的项目执行情况,通过预约报销系统可以提前指定某天来报销,节省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邵积荣、邵嘉琪、陈思宁、庞登文.多校区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以广东医学院为例.会计之友,2013(14).
2.王春举.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机构设置模式探讨.教育财会研究,2009(5).
3.阳萍.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05).(责任编辑:刘海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