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邹其君
摘 要:为解决贫困生的受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学校、社会从不同层面加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是在大力倡导精准资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仍存在精准识别难度大、差错多,精准帮扶重物质、轻意识,精准教育效果差、主体意识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因此,必须以济困为前提,以扶志为基础,以强能为根本,构建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精准资助目标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济困;扶志;强能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也逐渐向边疆、少数民族等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得在校的贫困生数量增多,高职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彰显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1.精准识别难度大、差错多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基本以“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为依据对贫困生进行判定,但这种判定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合理性。一方面,个别家庭为了获得补助,弄虚作假,过分夸大自身家庭的贫困情况,当地民政部门也缺乏严谨性,愿意送顺水人情;另一方面,某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内心自卑、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学校给予的补助。在民主评议认定档次时,由于个别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有效监督,不依据事实判定,易引发主观差错;因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各学校无法全面、动态核查困难事实,易引发客观差错。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真正困难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
2.精准帮扶重物质、轻意识
现今高职院校均建立了“奖、助、贷、勤、减、免、补”有机结合的帮扶体系,其主要目标是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实现对贫困生资助数量的统筹兼顾,资助范围的无缝覆盖。经过几年的实践,该体系的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在“精确资助”的新要求下,现有的帮扶体系也存在一系列缺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愈加发现原来单一的经济问题,已经从物质层面逐渐上升到意识、精神层面,原本仅仅是物质上的困难,现已逐渐衍生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等。贫困学生在这些方面所表现的特殊性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构建新的资助工作体系,且要明确仅靠物质上的帮扶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关注意识层面。
3.精准教育效果差、主体意识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的资助形式多样,但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无偿性,这种给予式的资助方式,忽视了受助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容易让学生滋生不劳而获的依赖心理,认为获得补助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懂得感恩,使得学生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影响资助育人的效果。在传统的资助体系中,受助学生处于弱势群体,是被给予者,而国家、学校、社会慈善机构等资助方才处于主体地位,是救世主,是给予者,所有的资助形式均由资助方来决定,受助学生没有话语权,也无权制定和干预对他们所实施的资助政策和资助手段。这种方式一方面淡化了受助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学生从他助过渡到自助、助人的责任意识。
二、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型:济困型、扶志型、强能型,不同的模式其资助理念和资助体系也不尽相同。济困型资助模式致力于用物质手段帮助贫困生实现经济上的脱困从而得以维持学业,这种模式的资助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有效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易使部分学生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扶志型资助模式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扶持,为贫困生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精神支持系统,进而提升其精神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但这种模式终归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味道,真正有效推行难度较高;强能型资助模式致力于激发贫困生潜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但却忽视了基础财力的问题。由此看来,上述三种资助模式均有各自的缺陷,无法独立解决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物质、精神、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贫困问题,我们需要从贫困生的实际出发,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磨炼意志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目标,从全面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出发,构建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做到经济上济困、精神上扶志、个人能力上增强,实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多重功能。
1.济困――积极推进精准识别工作,多渠道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
积极推进贫困生精准识别工作,严把“三关”。精准资助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从提高贫困生认定的精准度出发,争取做到“该资助的一个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不能有”。一是要把好材料关,建立以民政部门、高校为核心的贫困生认定主体联动机制,民政部门要严格审查程序,进行实地走访,将审查结果公示,坚决杜绝腐败作假行为,高校应通过老师评价、同学评价、教师家访、电话核实等方式进行全面核查,并召开评审会议进行最终认定;二是要规范程序关,制定精细化的贫困生认定工作程序,从班级小组评议,到二级分院评议,再到学校评议,层层递进,保证评议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三是要严把审查关,构建完整的审核监管体系,对于贫困学生的动态经济状况,要及时把控,加强复查工作,并做出相应调整。
积极推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高学生认知。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入学前可以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或国家助学贷款,这两类贷款方式均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与学校共同操作,具有还款期限长、还款压力小、申请门槛低等优点,能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上学经费问题,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由于其还款有偿,能有效防止学生滋生懒惰侥幸心理,培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樹立社会责任感,怀抱感恩的心。为此,各大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高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了解与认知,将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相结合,多渠道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
积极推行隐形资助,有效保护学生自尊。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内心自卑、自尊心强,担心老师、同学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于是隐瞒真实的家庭情况,不愿意主动向学校申请补助,但由此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困难无法解决,精神上的压力无处释放,造成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在侧面了解到学生情况后,应积极推行隐形资助,如私下发放“心愿卡”、充值饭卡、家访慰问等等,在进行班级评议时,可以采取虚实评选的方法,在尽量不透露或少透露贫困学生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投票评选,同时适当减免贫困生名单公布环节,以维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2.扶志――加大心理关注与精神帮扶,大力推行诚信、感恩教育
学校在广泛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视暂时的困境,把握好贫困与成长成才的辩证关系;其次,引导贫困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遇到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发现、早跟踪,三级联动,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以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最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定期开展全员参与的主题班会、教育实践等团队活动,为班级同学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高职院校应采用多元化的励志策略,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活动中去,作为评优评奖的基本考察要素,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了资助育人的效果。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如开展诚信教育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签订诚信还款承诺书,举办诚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另一方面通过感恩教育,如举办感恩励志讲座,请曾经受到过资助的优秀毕业生做演讲,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在校贫困生。
3.强能――全方位培养贫困生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发展式、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政策、人员、设施到资金都要真正落实到位,在个性化能力提升、个性化资源分享、个性化生涯规划、个性化就业援助等方面切实做好学生就业的引导工作。
搭建自助平台,提高学生自助能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摒弃传统的给予式资助方式,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开放式”精准资助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勤工助学模式。例如,在贫困学生中公开征集勤工助学方案,对优秀方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在校园内推行“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由学校提供资金、场地,创立由贫困生自主经营与管理的勤工助学超市、报刊亭、菜鸟驿站、打印店等创业经济体。通过这种学校资助与学生自助有机结合的资助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勤工助学的开发、实践、经营与管理,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资助育人效果。
三、结语
精准资助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重要任务。只有将“济困、扶志、强能”相互统一,以济困为前提,解决眼前问题,保证学生有学上、有书读;以扶志为基础,解决思想问题,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高尚品格;以强能为根本,解决长远问题,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塑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只有让学生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才能彻底解决贫困生本人及家庭的贫困问题,从根本上实现物质脱贫、精神脱贫,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莹颖.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探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張煜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教育管理,2017(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