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斯 炎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生持续进步的学习力、校史文化积累的影响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度、大学精神的发挥度等几个方面,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所淡化
近几年,伴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持续下降,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低头族”越来越多;另外,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个性较强,加上社会和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日常管理难度加大,这就引发了不少教师的职业挫败感。
1.1.2 现行职称制度不利于部分教师的自身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按职数设置晋级岗位,岗位一旦设满,便长期没有晋级指标,教师晋升通道就变得不畅。另外,职称与工资挂钩太紧,与实际工作量和工作实绩挂钩不够,造成一些年轻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待遇反而偏低,这些都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1.3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紧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步伐,还要树立起超前发展意识,应同时具备理论授课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教研教改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等各种能力和意识。
近年来,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生源质量也在持续下降。这部分学生通常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缺乏意志力、自信心和创造力等特点。长期下去,他们会对整个大学生活表现出颓废的精神状态——学习力逐渐丧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安于现状,对任何事情没有激情等。因此,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然而,当前仍然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他们认为考上高职院校,上了大学,以后就能从事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这种想法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好高骛远,不能理性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发展上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强校企合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让自己朝着一名合格的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发展往往缺乏大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 办学特色不鲜明
很多高职院校原本都是行业办学,颇具自身特色,但为了确保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出口畅”的势头,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及家长的喜好来设置专业、管理教学。久而久之,便逐渐办成了综合性高职院校,反而更加缺乏竞争优势。
1.4.2 校训未起到引领作用
在很多高职院校,最能体现大学精神的校训普遍存在重复多、特色少、一味引经据典、效仿名校等问题,类似于“求实”“创新”“团结”等词语就在很多所高职院校校训中使用,这样的校训通常缺乏对学院办学特色、价值追求的准确把握和高度凝练,很难起到引领学校发展的作用。
1.4.3 校史文化积累的影响力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起步较晚,历史不够悠久,文化底蕴也不够厚重,普遍存在校史文化活动少、设施不完善、文化品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校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4.4 大学精神建设力不从心
很多高职院校是中专升格上来的,升格后的高职院校迫于生源竞争激烈、师资力量不足、软硬件等办学条件差等多方面压力,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招生、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或者说是无心考虑大学精神这个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
2.1.1 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
尊师重教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回归初心与使命,做好“师道”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学生应回归求知问学的本分,能做到从心底感谢、尊重老师;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老师和谐和睦相处,社会层面要形成尊师重道的共识和风气。
2.1.2 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畅通教师发展通道
(1)优化编制和岗位数量。适当提高高职院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职称评价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2)制定具有特色的评审条件。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把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了各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则可以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评聘标准。例如:现高职院校都在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那么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评聘的时候也可以让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进来。
(3)实行评聘分离的办法。对于岗位数量实在有限的高职院校,可以采用评聘分离的做法,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师先评,再采用诸如校内先聘用的办法,来激发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1.3 依法确定校企“双主体”地位
依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同时国家要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确定校企“双主体”地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校企合作,合理制定教师培训方案,设置教师实践岗位,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2.2.1 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实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2.2 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与自信心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学习毅力,而这往往又是因为缺乏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导致的。因此,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认真做好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规划,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在内的规划书,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规划书
以上规划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和起点不同做适当调整,并时常督促他们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去努力。
2.2.3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1)打造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全方位地打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包括校长的指导思想、学校的管理理念、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教师考核评估体系以及民主氛围的建立等多种因素。
(2)培养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应该是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积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倾听学生们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发现学习逐步过渡到创造性学习。
(3)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应以发现学习为主,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善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勇于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2.3.1 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将“X”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积极探索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育训融合教学法,与知名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联盟,共同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建立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在实际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依据行动导向,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3.2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宣传、企业领导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模拟企业招聘会、学生顶岗实习等系列活动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另外,我们还应该让企业文化进教室、进课堂、进教材,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4.1 发挥校训的引领作用
(1)高职院校的校训应体现“行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比如,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行业特点鲜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行大道、技承天工”校训很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职业性”和“技术性”的育人特点。
(2)加大对校训的宣传力度。多开展一些与校训有关的活动,让校训根植于学校师生的心中,以此来激励学校师生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就曾多次举办“校训育人”主体系列教育活动,让学校师生对校训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校训作为道路的名称,这样可以时刻提醒学校师生牢记校训的教诲。
(3)要将校训融入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应该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信念和毅力,从而达到感染与带动师生的目的;广大师生员工则应该以校训为指导,立足岗位做贡献,服务师生促发展。
2.4.2 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积累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庆、专题讲座、校史馆建设、线上线下大力宣传校史文化等活动把一所院校校史文化展现给全院师生,真正发挥校史文化积累的影响力。
2.4.3 发掘先进人物
先进人物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代表和价值榜样。高职院校可以收录办学史上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事迹,构建学校先进人物群体,将抽象的大学精神具象为鲜活的感人事迹,将被动教育转变为师生的自省、自知、自觉,在思想上认同,感情上共鸣,进而将大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格。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学生持续进步学习力的构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融合以及大学精神的充分发挥对于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几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起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形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