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验式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研究

时间:2024-09-03

薛婷婷

(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1135)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素养的高低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息息相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因此加强对学生党员这一骨干群体的继续教育,无疑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体验学习理论为丰富当前的教育形式,增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借鉴。

1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研究

虽然体验式学习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其正式提出却较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卫·库伯构筑起了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概念和模式。他认为,学习是知觉、感受以及行动的整合,缺乏整合的被动学习无法调动大脑的高级感受,也无法将感知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因此,学习应该是以具体体验为基础,经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并再回到具体体验的完整过程。学习者首先通过实践性参与产生直觉体验,接着通过对经验直觉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明确自己所学所感的内容。此后,学习者把反思的结果进一步抽象,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最后,学习者在新的情境中检验结论或理论假设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概括的结论没有得到具体检验的证实则会导向新的学习循环。因此,库伯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又被称为“学习圈”理论[2]。

总体说来,体验式学习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诉求,一是对于体验的强调。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公共知识向个人知识转化的过程,而知识是索绪尔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的复合体,基于识记和储存的学习模式只能对知识的“能指”进行转化,而知识的“所指”则必须被还原到知识所发生的具体情境中,才能获得内在的理解和领悟。其次是对体验场的设计与互动式教学关系的关注。该理论认为与学习目标相结合的体验场设计对于提升学习者的投入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而学习过程中教育主体间的对话和引导对于学习者的反思和概括过程也具有较大影响。第三,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和完整性。在体验式学习的视域中,体验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体验进行反思和抽象,形成富有意义的理解和判断,同时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并产生新的体验,这样学习就成为以现实情境为导向的循环演进的过程[3],这使得学习者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2 体验式学习视角中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现状

2.1 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员主体特点的关注不足

体验式学习对于体验的强调使其成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主动学习过程,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度。因此,正确的认识当代高校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是继续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比较而言,家庭的独生子女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生活方式,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传统道德约束的弱化都使得当今的高校学生党员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点。首先,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对自身感受的感知和表达,其观察社会、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较弱。其次,由于成长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当代高校学生党员获取资讯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渠道更广。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拥有比教育者更为丰富和完整的信息,从而消解了传统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弱化了教育者阐释的权威性。第三,对阐释参与者的尊重以及平等、民主和对话的追求。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民主和开放的思潮、网络空间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均决定了民主、平等等理念已牢固的嵌入当代高校学生党员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因此,他们更渴望民主与公平的对话环境以及对所有阐释者的尊重。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依然以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主,未能围绕受教育者自身特点进行新的整体设计,从而造成现有教育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教育话语的疏离感制约了学生党员对于教育的反思和领悟

体验式学习认为在体验基础上的反思和抽象是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其崇尚开放式的学习氛围,重视指导者的分享、启发和诱导功能。而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话语权变得日益平均,自由言说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这些均深刻的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的言说方式。首先,其话语体系带有明显的自主化和个性化特征。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传统刻板的言说方式,而是根据群体的个性特点,积极寻求独特的叙事风格,渴望在社会话语场域中拥有个人话语权。其次,当代高校学生党员的话语特点呈现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西方思潮的涌入,他们更多的注重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当下的感受,其流行话语也表现出对传统抽象化语言和宏伟叙事的疏离,带有强烈的生活化和地方性叙事的特点。如当前网络中所流行的诙谐、搞笑的言说方式就深刻表达了当代青年群体直观的生活体验。然而,在这种新的话语需求面前,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言说方式,弱化泛政治化以及宏大叙事的风格,从而也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2.3 教育形式缺乏系统性和多样性,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体验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构成的完整性过程,也即学习主体需要完成上述四个阶段的系统性学习,才能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活动,其有效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多样性的体验手段,经过体验、反思、抽象、实践的完整过程,最终实现改变受教育者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的。但从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其活动更多的呈现出相对单一的特点,没有围绕着党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并设计和组织相对丰富和完整的教育活动,使得传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参观讲座等活动无法激发起学习者积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无法经历系统性的反思和深化的过程,从而导致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析

3.1 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党员继续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教育的可能性和恰当性都与人的年龄息息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背景相结合才能取得效果。体验式学习作为学生“在场”式的学习方式,其所需要的是学生的投入与参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以本质主义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利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对受教育主体进行有选择的意识形态灌输,这使得本应理解、内化的教育在人为等级阶梯的现实情境中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弱化了受教育主体自身内化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切实了解受教育者的特点,根据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结合他们的个人成长背景和生活、学习环境的特点,以座谈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将党员的教育要求与学生党员成才、发展的个体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结合专业学习和社团工作来确定适宜的目标,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优秀群体,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发挥表率作用。

3.2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话语体系

在体验式学习的视域中,体验仅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内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交往理性所指出的,理解是展开于主体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其目的是在知识分享、彼此信任与彼此同意基础上建立起的主体之间的相关性和统一性。[4]这意味具有“主体间性”的话语体系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对于在网络时代的宏观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党员来说,传统言说方式具有较为强烈的疏离感,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当今的教育话语要逐渐实现从政治生活领域向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领域的转向,建立与高校学生党员日常生活世界的广泛联系,积极探索采用新媒体等交互方式,努力营造与学生党员个体沟通与对话的语境,使之易于被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只有不断寻找教育现有的主流叙事风格与学生党员个体真实生活情境的契合点,真诚的与受教育者展开平等讨论,才能为教育的接受与内化提供强烈的情感动力。

3.3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系统完整的开展教育活动

在体验式学习的视域中,体验构成了意会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从而成为个体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需要关注体验活动与实践环节的设计与规划,要采用多种贴近学生党员日常生活世界的形式,积极构建情感体验、榜样体验、探究体验、角色体验以及社会实践体验等多种体验场,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体验所带来的感染与熏陶。如围绕学风建设的相关要求,利用学术科技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党员更多的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以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党员帮扶和“责任区”等活动,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先进性意识以及相应的责任意识。发掘学生党员中的优秀代表,开展榜样示范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向身边的标兵学习,明确学生党员的努力方向等,从而激发学生党员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交流,促使其在体验中获得情绪和情感的升华。其次,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完整性。体验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情感、知觉、思维和行为的综合反应,只有确保学习过程的完整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卷入程度。因此,在具体教育实施中,我们要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四阶段的整体性特点,有组织有系统的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围绕某一教育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党员在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经由反思和交流深化其对问题的认识和领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