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的问题诊断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4-09-03

吴志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骨干)专业群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这标志着“双高”计划下的专业群建设项目正式进入了启动阶段,在项目建设初期,对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面临的问题障碍进行梳理诊断,并找到具体的脱障路径,从而做到有效规避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高水平骨干专业群立项情况分析

经高职院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专家委员会审议评定,教育部在2019年10月正式公布了197所院校共253个拟建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名单,其中56所拟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各承担两个专业群建设项目,其余拟建高水平专业群院校各承担1个建设项目。

1.1 拟建骨干专业群省域分布情况

全国承担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院校共197所,占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总数(共1423所)的13.84%,从院校省域分布情况看,共覆盖了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部分省份承担院校数占比较高,如江苏省共有20所高职专科院校承担了专业群建设项目,立项占比达10.15%,为全国最高,其次占比较高的省份还有浙江、广东、山东等,也有省份承担院校占比较低,如甘肃省仅有1所院校承担了专业群建设项目,占比0.51%,这一方面反映了沿海相对发达地区强大的产业基础给当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项目立项主要考虑了院校的建设基础与建设能力,而不是采用区域均衡式的按额分配。另外,总共253个拟建高水平骨干专业群的省域分布情况与承担院校基本一致,如表1所示。

表1 拟建高水平骨干专业群省域分布情况及比例

1.2 拟建骨干专业群承担院校类型分布情况

从拟建高水平骨干专业群承担院校类型的分布情况来看,理工类院校类型最多,共92所,占比为63.45%,其次是综合类院校(总数60所,占比30.47%),财经类院校(总数22所,占比11.17%),另外,从与我国高职教育前期系列建设项目的接续情况来看,原来的200所高职示范(骨干)校中共有145所院校承担了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占到承担总院校数的73.6%,而非国家、省级示范(骨干)校只有6所,这充分说明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使部分高职院校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如表2所示)。

表2 承担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院校类型及比例

1.3 拟建骨干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分布情况

253个拟建高水平骨干专业群总共立项覆盖了全部19个专业大类,覆盖率为100%,其中装备制造大类布点最多,共53个,占比20.9%,然后依次是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二级类别覆盖67个,覆盖率为67.68%,而未被覆盖的二级类别共有32个(如图1所示)。

图1 拟建高水平骨干专业群所属专业大类分布及比例

1.4 拟建骨干专业群面向产业分布情况

从拟建骨干专业面向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对接现代服务业的为59个,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为55个,对接先进制造业的为53个,面向现代农业的18个,面向其他产业的为12个,拟建骨干专业群面向产业的分布态势基本体现了我国目前制造业、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的经济发展形势。

2 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建设标准缺失

所谓标准,是指在规定地域、领域或行业范围内,为某种重复事项提供评判规则、行动指南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并由事项相关方协商一致、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形成,其具有科学性、公认性、权威性的特点。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由于参与的院校主体多,涉及的省域范围宽、面向的产业类型广,因此其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为了优化建设秩序,获得最佳建设效果,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有赖于专业建设标准对其实践行动进行规范、评价与约束。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面向全国范围的专业群建设标准,只有个别省级地区开展了这一工作,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15年12月印发了《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标准》,但该标准仅对中职、五年制高职的专业群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并未涉及到高职教育的主体三年制高职这一办学层次,另外,该标准主要是指向依靠江苏省内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部分特色专业群,没有考虑域外的实际情况,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其不可能对覆盖29个省份的197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性作用。显然,国家层面专业群建设标准的缺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差生偏差,甚至迷失,最终会对专业特色的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2.2 专业组群逻辑混乱

专业群绝不是几个相似或相近专业的简单拼凑与相加[2],一个逻辑结构严密的专业群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内部各专业之间能够在课程、师资、实训等方面的资源上实现互通共享;二是强大的集聚效应,专业群覆盖的是整个产业全链或产业集群,面向更为宽广,有利于在行业影响、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实践实训方面产生集聚效益;三是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更强的就业适应力,专业群映射的是岗位群,而不是某单一岗位或单一工种,学生就业领域更为宽广。显然,专业群比专业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一加一一定会大于二的问题,专业群内部的各专业之间必须有着某种特定意义上的紧密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必须遵循严密的组群逻辑,但目前不管是在学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行动领域,在专业组群逻辑的认知上尚未取得权威性的共识,就本次双高计划各校的申报方案来看,多数院校的专业群组建采取的是“相近原则”,即以某个特色专业为核心,加入几个与之关系相近的专业组建成专业群,拼凑痕迹非常明显,这种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组群逻辑,会使专业群随时面临着瓦解的风险,也会使后期的建设工作缺乏着力点。

2.3 动态调整机制僵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与输送、技能培训与普及、技术创新与推广等服务的实用型教育,可以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特征,这一属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必须深度融入产业链[3],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作为专业群基本构成单元的专业能够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的布局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呈现高度趋同化态势,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当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基础更好,产业化水平更高,人才吸纳能力也更强,部分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张”和“就业导向”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一味瞄准域外的产业发展趋势来布局专业结构,甚至根据发达地区就业市场需要盲目跟风开办新专业,从而致使专业设置脱离当地实际;二是专业调整机制过于僵化,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超前意识不强,预判能力薄弱,加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致使其无法与时俱进地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生产实践形式变化对专业方向做出适时调整,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迫于生存压力,为保持招生规模,不顾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对过时专业没有采取停招措施,同时为了压缩投入,在增设与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上又举步不前。专业设置趋同、专业调整机制僵化,使得作为专业群构成单元的专业无法对接区域产业,从而使专业群无法有效融入产业链。

3 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未来的路径选择

3.1 加快标准制定,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可依的行动指南

在“双高”建设计划的实施方案中,教育部虽然明确了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的任务指标,但由于没有制定具体的建设标准,使得专业群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方向,部分高职院校甚至采取了“拼数据、堆资源”等任务完成式的建设方式,因此,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专业群建设的国家标准,在宏观上加以约束和指导。专业标准的制定,具体可以秉持以下要点:一是处理好借鉴学习和消化升华的关系,我国高职教育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遇到了瓶颈性的障碍,高职院校在内涵提升上已经很难单纯依靠国内交流来实现质的提高,因此,在制定专业建设标准时要注重对外借鉴学习,主动对接国际标准,特别要重点参考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权威专业认证标准,如以《悉尼协议》为代表的工科专业认证标准,以美国商学院认证委员会为代表的商科专业认证标准,但同时也要考虑国情的差异性,要弃糟粕取精华地对其中的先进的理念、方法加以吸收利用;二是要处理好相对固定和持续发展的关系,专业标准要保持相对固定,否则会使建设院校无所适从,并造成资源浪费[4],但同时由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等外部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因此专业标准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邀集政、校、行、企等多方专家反复论证,适度超前地制定专业标准,确保专业标准的固定性和持续性。三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专业群建设标准应重点在组群原则、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宏观方向性的指导性意见,而在微观细节上要充分放权,尊重各院校校情和区域产业的差异性,从而为各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保障。

3.2 理顺组群思路,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循的逻辑起点

要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理顺组群思路与逻辑,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要深刻理解专业群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专业群以专业为基本构成单元,从表象形式上看,两者在呈现着“整体与局部”的从属关系,但在实质上,组建专业群并不是将专业合并,专业群的每个专业都具有自己的异质性特征,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专业群不能取代专业,其应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业组成的开放性集合体;第二,要深入认识为什么要组建专业群,毫无疑问,组建专业群是期待其能比单体专业发挥更大的效能,具体来说应该是通过创建超越单体专业的综合平台,促进专业之间的互动耦合,从而在资源整合、行业影响、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产生高阶平台的溢出效应;第三,要理顺清楚“采用何种思路、或何种逻辑组建专业群”,目前,在该方面学术界还未取得广泛共识,在实践界各校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但还是有些个案性的典范示例可供参考,如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生产流程的组群逻辑,该校在遵循技术特征相近岗位之间人员易于互替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产流程中具有相近技术特征的环节设置专业,构建基于生产流程的电子信息专业群,如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服务产业链的组群逻辑,该校从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出发,将冷冻食品质控产业链上的质量检测、冷冻保存、冷链物流等环节分别对应的的“食品营养与检测”“制冷空调技术”“物流管理组”等专业整合到一起,构成食品冷链品控专业群,另外还有广西某院校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组群逻辑,深圳某院校基于岗位的组群逻辑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这些成功个案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共性,并在考虑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理顺出适合自己的专业组群逻辑,从而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循的逻辑起点。

3.3 优化专业布局,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可靠的单元载体

合理的专业布局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科学布局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深入调查区域内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并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采取撤销、合并、新建等措施优化专业结构,从而实现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高度契合,建立起突出特色化、差异化的专业布局体系;二是建立动态化的专业调整机制,首先,高职院校要反复研判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趋势,并据此适度超前地规划、调整专业发展方向[5],使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之间呈现持续性的紧密关系,增强专业人才培养面向产业变化的应对能力,其次,要紧扣区域优势产业、支柱型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来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如机电类专业可向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医卫类专业可向大健康领域转型,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动态性、开放性,使专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要深化产教融合,要主动融入区域里具有强大资源聚集能力的产业链(集群),与链上(集群中)的各环节企业展开合作,扩广校企合作的宽度,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度,从而为专业结构优化、专业方向调整创造保障性条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