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与“旋律教学”研究

时间:2024-09-03

俞海燕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017 年9 月,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自此,关于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议题也受到普遍关注,学界围绕着提升思政课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引发了新一轮的教改,多个高校在理念、内容、模式、方法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力图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诚然,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思政课的大问题、真问题。***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利用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此,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革命”,既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本文在思政课“课堂革命”的视角下,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为例,将音乐元素融入思政课堂,以期为思政课的“课堂革命”提供一种可能的探索。

1 “旋律教学”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要用深厚的情怀去感化学生,打造有情感温度的课堂。“旋律教学”融入思政课就是通过流畅、激昂、优美的音乐旋律,结合思政课政治理论教学讲解,让同学们感受红色文化的精髓,引发心灵的触动与震撼,让理想随音乐升华、让热血随音符澎湃。

1.1 助推思政课“课堂革命”,实现灵魂洗礼

目前,关于将音乐歌曲旋律融入思政课堂,有些高校有一些有益尝试,如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堂革命探索中,就以《北风吹来十月的风》《就义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春天的故事》《旗帜颂》等多首久唱不衰、历久弥新的革命歌曲为主线,通过史论结合式讲述,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应运而生到夺取民主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领导社会主义改革的光辉历程。合肥学院胡艳萍教授则提出“激情教学”,如将《国歌》《共和国之恋》《共青团之歌》等融入思政课堂,把情绪感染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实现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笔者所在学校,课堂上,思政老师和音乐老师同台演绎,将弘扬思政主旋律与音乐的优美旋律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受到洗礼,同时也实现了教学团队的结构化改革,打破了以往教学团队的单一性,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政课“课堂革命”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旋律教学”突破了以往单向度的传授,用歌声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思政课堂,多以教师单向度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拿着事先备好的教案,面对不同的学生去讲授同一个内容,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些情感温度,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而音乐是最美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国运之变化、时代之先声。不同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歌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思政教师和音乐教师相互配合,结合教学内容,精选歌曲素材,让学生在共同跟唱的过程中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峥嵘岁月,在跳跃的音符中憧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同时,在聆听、跟唱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达成了知识目标,让思政课堂不再是生硬的、枯燥的、乏味的,而是充满了激情与能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1.3 从行为塑造的角度来讲,“旋律教学”用音符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

对于思政课而言,如果一味理论讲授不注重学生的行为塑造的话,思政课的实效性将会大打折扣。当下,一些学生对思政课抱有怀疑甚至抵触情绪,更无法在未来的实践中体现出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独立的、有情感的对象来看待,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教条化、僵硬化,难免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思政课变得“有趣”,就要在内容和方式上革新,让学生学了之后能够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更加睿智地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的“旋律教学”就是在课堂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挖掘主旋律歌曲的相关背景,强调对学生内在的、本质的激励。放眼当今世界,中国道路稳健前行,取得巨大成功。从对学生行为塑造的视角看,思政课有必要激发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定位中国,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国道路”的高度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行动起来。

2 “旋律教学”的组织建构:探索具有“艺术范儿”的思政课堂

思政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正如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的:“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好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华。换言之,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让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如今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求新求变,往往“好动厌静”,他们更喜欢于形式新颖、气氛活泼的思政课堂。“旋律教学”将经典歌曲带入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2.1 从教师的角度,注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艺术体验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旋律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整合,精心设计教学主题,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经典歌曲,借助歌曲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的某个片段。每一首经典歌曲的背后,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歌曲重温历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悟家国情怀,这样,久远的历史和抽象的知识就会鲜活起来,艺术体验和教学互动就会碰撞起来。

一是构建“旋律教学”资源库。“旋律教学”要提升“嵌入式”效果,需要建立专题资源库,通过搜集多样化、广覆盖的优秀歌曲资源,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意识、认知规律等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经典歌曲进行加工、整理、包装,通过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进行传播,以增强课程吸引力。此外,教师还需结合地方历史、人文、习俗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歌曲,与人格修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教育相结合,形成自己学校的品牌亮点。

二是做好歌曲与教材内容的匹配工作。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旋律,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以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按照课程内容模块,精选不同歌曲,渗透相应曲词片段,如理想信念模块,在讲理想的重要性时,可选用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党的领导时,可选用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讲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时,可选用RAP《马克思是个90 后》。内容和歌曲的匹配,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达到思想升华。

三是实施“双师”教学。“课堂革命”之“旋律教学”,是将思政老师和音乐课进行资源整合,实行“双师”教学,实现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协同育人。思政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乐老师结合歌曲背景进行歌曲乐理知识分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达到“1+1>2”的思政教学效果。

2.2 从学生的角度,解决其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不到位问题,增强学习获得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让思政课多一些“艺术范儿”,就是让思政课有情感、有温度。学生是自身学习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并且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与所学内容产生共情,继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一方面,要解决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感不到位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受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标新立异,个性独特,部分学生谈到思政课抵触情绪很大,认为思政课是无用的课,甚至是洗脑的课。如果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还是秉承传统的单向授课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客观上会阻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自觉认同,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旋律教学”融入思政课,让思政课堂充满欢歌笑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打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思政课堂。

另一方面,要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电影、电视比幻灯片更能吸引人,画报比报纸更惹人喜欢。这里的关键就是,前者以其“艺术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00 后的学生们更是“喜动厌静”,让音乐融入课堂,让思政课多一些“艺术范儿”,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3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旨在丰富教学内容,全方位升级思政课

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拉近人与人距离的情感纽带。将音乐元素融入思政课,借助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旨在丰富教学内容,力图从整体教学设计的角度全方位升级思政课。

从教学技术手段看,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是“课堂革命”不可缺少的。我校“旋律教学”的课堂配有360 度全景教学资源和智慧黑板,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即可运用新技术平台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讲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便可戴上眼镜,观看360度全景教学资源,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道路艰苦峥嵘的岁月,明白正是无数革命先烈怀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才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理论知识的讲解加上经典歌曲的传唱,扩充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师生共情。陈宝生部长曾说过:“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亟需在教学内容的重构、组织优化等方面形成贴近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新颖化的全员互动教学。

从教学理念上来看,“旋律教学”积极探索思政课程的开放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少教师认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很难做到“开放”,因为思政课教材是统一的、标准是一致的、结论是既定的。而笔者认为,思政课堂多增添一些艺术氛围,多传来一些欢歌笑语,恰恰就为探索更生动、更有趣的课堂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当然,开放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仍然要发挥主导性,把握好思政课堂的守正与创新。

3 结语

当前,思政课“课堂革命”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如何“打造金课、消灭水课”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旋律教学”作为一次教改创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直面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创新思政+艺术模式,对于打造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思政课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然,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还需持续推动“课堂革命”纵深发展,保持其常态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