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时间:2024-09-03

高 亮,胡 煜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2016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得其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各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成为新时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传统思政课育人观念不同的是,课程思政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把价值观培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入教育教学全方面和全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受众面广,实用性强,通过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1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困境

1.1 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尤其是理工类专业课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是思政教师的教学范畴,与自己无关,甚至少数教师觉得在专业课程中谈思政是大而空、主次不分。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没有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

1.2 计算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通常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思想创新等,但是对于如何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如何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和道德品质的塑造等问题却显得能力不足,因此很难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3 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不感冒”

由于高校在思政教学方面一直以来普遍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学校、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只是唯专业分数论,从而导致大学生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只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对于德育素质的要求可有可无,因此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

2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从确定思政育人目标、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德育评价指标四个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循环反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利用好计算机课堂,通过教学的主渠道,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案例、实践和榜样的力量,多层次、多维度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变原来单一的计算机“知识课堂”为计算机“精神课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图1)

2.1 优化课程目标,确定思政育人目标

要使课程思政充分落地,当前高校应该着力优化和修订课程目标体系,首先必须要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政育人目标,从源头上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积极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大教研以及集体备课等活动来修订和优化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赋予课程更多的思政育人目标,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凝聚育人共识。通过目标体系的优化和建立使教学工作全面服从于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目标。

图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2.2 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在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求计算机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合理融入育人内容,使得专业课有情怀、有味道,它不是“课程”+“思政”的机械组合,更不是将思政内容硬性的搬到计算机课堂来讲授,而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等材料中寻找恰当的载体,引入思政内容,并结合经典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保证课堂的趣味性与丰富性,让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比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如下设计:

表1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节教学设计

2.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说教,学生不感兴趣,听不进去。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育人效果。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采用研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与效果。同时,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把课堂延伸到网络,延伸到课后,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2.4 课程教学评价中加入德育评价元素,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高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评价,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德育水平,因此必须要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要将体现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中,可以将德育目标转化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课程思政”指标点,将其融入课程目标中,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充分反映学生成长成才的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3 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把握两个关键环节

3.1 教师环节:提升计算机教师自身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所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如开展定期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或者先进人物开展专题讲座,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作机制等形式,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新闻热点,主动联系思政教师开展学习研讨等,用心、用力、用情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互融互通,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3.2 学生环节:了解学生特点,实现因材施教

新时期,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如何就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现在面对的已经是“00 后”的大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一代,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接触的新事物较多,思想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为此,要针对学生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实现“对症施治,因材施教”,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4 结语

新时期,在“三全育人”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类课堂教学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不应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的职责。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育人水平,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把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过硬技能本领、良好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