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9-03

胡 明,丁祖祥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安徽 芜湖 241000)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首要功能,新时代下,具有互联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将每年4 月21 日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前我国毕业生创业率已超过3%,2019 年35 万大学生创业,2020 年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创业者达到了82万人。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变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既能全方位完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又能覆盖整个专业建设。使创新、创业、创造与专业建设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1 目前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就需要大数据分析师,既能掌握大数据技术,又具有金融管理业务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医疗”通过大数据重塑精准医疗体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聚合、整理,形成医疗闭环,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治疗及结果。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单是强调专业的深度发展,而是更加注重专业间的广度融合,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中,尚未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和匹配。

1.2 与专业融合度不高

查阅资料显示,目前学界对大数据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多。国家主推创新创业,但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下的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目前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割独立的,各自为政,搞“两层皮”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专业的深入研究,制定符合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值得探索。

1.3 教学模式过于落后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知识更新快,新技术运用广,跨学科多。目前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是选修课、公选课,通过讲座、培训班等来落实,缺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的研究。教学模式中虽然融入了MO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授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考的能力,且理论多于实践,缺少课程间交叉和融合。此外,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构建也不完善。

1.4 创新创业师资不足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学生数急剧增加,师资配备跟不上,导致师生比不均衡,特别是针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衡。此外,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团队,缺乏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导师。

2 构建具有双创型大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路径

2.1 “合”专业,实现专创融合

大数据专业目前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呈爆发式增长。自2017年高职院校首次招生,2017年有64 所职业院校获批,2018 年208 所职业院校获批,2019 年460 所职业院校获批,2020 年619 所职业院校获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数据人才的紧缺,高职院校的人才需求重点面向大数据产业一线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运维和大数据应用开发等技术技能应用型岗位人才;未来三到五年,面向高职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需求达到50 万以上。国家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个新兴专业,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要任务是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人才需求,再根据需求制定需要具备什么技能,根据技能清单列出岗位清单,最后形成课程体系。根据权威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未来3~5年各类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量将超百万。大数据专业发展迅速,技术的更新很快,课程必须具有前瞻性,而且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必须了解本专业结构,制订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技能是基础,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重点,学校有必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大数据专业需要提前了解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专业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效率。

2.2 “借”专业,强化产教融合

2.2.1 强化校政企合作,聚合资源,跨界发展,打通创新创业教育“最后一公里”

产教融合、校企联动首要任务是让企业、行业专家等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色、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吸收专家的合理意见融入人才培养中,形成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全程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创新教育等内容,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2.2.2 结合地区优势,围绕地方产业群集和重大科研项目,开拓校校、校企、校地、校际之间的合作

加强地方政府、创业孵化基地对接,积极做好共建,为学生搭建、完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与社会资源配置有机结合。联合共建产业学院要以“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为核心要素,构建高校产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和“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专业高技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前沿信息产业提供技术人才资源储备。

2.3 “进”课程,重构课程体系

2.3.1 围绕人才培养,重组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课程,构建分层、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图1)。根据“三三四”模式(如图2),以知识技能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大一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开设演讲与口才、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素质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大二学生开设数据库SQL、前端HTML+CSS+JS、Python 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技能的创业思维训练的课程,提升创业技能。大三开设Hahoop、Spark、spass等专业实践课程,融入创业实践、创业实战等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了解创业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激情。

2.3.2 搭建创业平台,共建校企合作基地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促进职业能力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大数据方向,与业内知名企业共建课程,引入项目案例,着重讲授大数据框架、开发、分析等内容,熟悉应用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入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学生选修课程获得学分,企业导师在线技术支持。课程设计实验项目,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原则,阶梯式学习,分层次教学,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图1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2.3.3 在弹性学分制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制度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一必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现状,培养创业意识;大二以上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通过竞赛、实践等多种方式获得学分,提高学生创业热情。此外,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学习,打破创新创业人才壁垒。跨专业学习能够很好解决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例如大数据专业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比较喜欢选择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等进行选修。学校应当大力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学分银行,扩展学生知识领域,丰富知识结构。

图2 “三三四”模式

2.3.4 基于“悉尼协议”的大数据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聚焦区域产业重大共性技术性需求,培育与设置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特色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开设新专业,例如机器人、大数据专业。随着“中国制造2025”、从“一带一路”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长三角一体化”“自由贸易区”等战略的实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悉尼协议”是国际上认可的专科层次工程技术教育类专业的权威认证协议,从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国际化的标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是工程技术类专业,非常适合“悉尼协议”的主旨思想和要求。“悉尼协议”让国际间实现专业培养标准互认,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化视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人际沟通等能力素质,满足专业培养的目标。传统行业已进行技术升级时代,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陈出新,高职院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将创新思维引入高职专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具备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2.3.5 课堂教学运用信息化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在微信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中接收预习任务,再通过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老师确定重、难点进行课中讲解,课后通过学习平台进行测试和答疑。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在专业课程以外,大规模开放课程中包括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分析、创新创业等专业选修课程。线上、线下结合,必修、选修结合,开拓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3.6 完善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应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不断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可开展技术能手、企业行业专家等对学生进行前沿技术、创业案例、企业精神等讲座,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不断拓展实践,把“导师制”“师徒制”建立到人才培养中去,鼓励老师对接创业项目,持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成果转化的辅导。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重结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也让学生学有所创。

针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在专业培养的同时健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让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掌握岗位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项目驱动任务教学使教学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跨学科跨专业一体化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激励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

2.4 “促”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主观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团队中具有高水平高学位的老师很少,而年轻教师比例过高,影响了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

教师应关注社会、行业新动向,在创新视角下进行协同育人,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趋势,使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是一个关键步骤。此外,是否能够培养、如何培养出大数据产业所要求的全新创新创业类人才,是社会之需,更是高校之责。

2.4.1 建立稳定高效的教学师资团队

建立选聘企业、行业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通过理论知识校内专任教师讲授,前沿科技由企业、行业专家讲授,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分层分类“双导师”制,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学习能力。聘请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等担任校外兼课教师,建立创业导师库,通过对指导教授激励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绩效测评,从而提高教师的的积极性。

2.4.2 建立保障体系和激励政策

成果激励,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树典型。为让师生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从资金、师资、教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大数据专业也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双创教育,形成完整的育人新模式,营造师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

2.4.3 实现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创新能力一体化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与区域战略产业生态同构,构建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校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学生选拔、指导教师配备要全方位保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如“蓝桥杯”、“互联网+”、“挑战杯”等。此外,建立竞赛小组、创新团队等,团队中既有学生,也有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来进行个性化,层次化的指导。通过竞赛检验教学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竞赛中,培养创新能力,比赛取得的成绩纳入学分,达到“以赛促创”的目标。

此外,依托科创中心、众创空间和一些地方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紧密对接学生创业团队,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和服务优势,孵化在大数据方面的双创项目。通过“三三导师制”,即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双创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学校为创业学生提供扶持,构建“导师、项目、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申报和各类比赛,实现“训研创”一体的教学体系改革。激励师生共同进行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创业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双创能力。

学校也要搭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实践平台,引入社会的创新创业平台对接大学生创业平台,让正在孵化发展的项目得到保障。同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政策培训和指导,建立一套结构完整、运转便捷、要素齐全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了课程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国家的战略方针,将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努力开拓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