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袁文丽
加强信仰教育和责任教育培养优秀新闻舆论人才
◇ 袁文丽
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系统,造就了数量巨大的拥有移动智能终端的网民个人网络,在海量信息发布和意见交流过程中,分属于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网民更容易生成网民舆论群体乃至舆论场,舆论多元化和碎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实实在在地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深层次的挑战
信仰教育 责任教育 新闻人才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媒介形态都迅速整合在无线移动网络中,形成了一个空前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受关系,也深刻影响着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成为人们信息生活乃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的重要依托。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系统,造就了数量巨大的拥有移动智能终端的网民个人网络,在海量信息发布和意见交流过程中,分属于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网民更容易生成网民舆论群体乃至舆论场,舆论多元化和碎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实实在在地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深层次的挑战。正是着眼于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特殊性质和重要性,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原则要求及实践路径,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水平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由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为传媒培养后备人才的新闻传播教育来说,习总书记的讲话同样具有纲领性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新闻舆论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影响力,历来被看作关系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舆论工作的方向把握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舆论工作的效果与成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和学说的理论体系,这一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党的舆论工作的灵魂和旗帜,引领舆论工作的方向。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来说,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和理论研究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是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关键所在,解决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仰既被看作知识形态和心理状态,也被视为价值理想或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信仰是个体或特定社会群体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命题、行为模式等的认定和确信,是理性与非理性、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信仰的本质“是主体表达超越性需求的一种方式”,它往往会突破精神领域,进一步指导信仰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信仰具有连贯持久、执着坚定的品质,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相联系,且涉及到教育主客体、社会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这也意味着信仰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是信仰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认定与确信,并以此作为价值理想和实践指南。当前,多元思想观念并存,而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涌现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开始动摇,甚至出现了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是关系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在清醒认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必须将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避免信仰主体因信仰困惑或动摇而产生的信仰危机。首先,从理论认知的角度来说,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引导,不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核心在于其科学的实践观、群众观、社会观和理想观,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活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提炼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使学生接受并确信马克思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其次,从实践体验的角度来说,要注重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悟和情感,并最终升华为意志和行为趋向。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理想目标是共产主义,它首先是现实的实践运动,对物质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实践是对信仰产生初步认识的起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深入领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示范,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当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时,信仰主体就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够保持政治立场、政治敏锐和政治定力,保证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
信息多元时代的舆论环境日趋复杂,“舆论一律”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着眼于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习总书记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特殊性质及重要地位,将舆论工作视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而由注重“新闻宣传”到强调“新闻舆论”的转变,一方面表明移动互联时代传播环境、舆论格局的变化,已经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和认识,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另一方面,这种在职业工作范围内的探索和改变,也表明了传媒从业人员职业身份和职责的转变。
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劝服性传播行为,重在让信息接收者从认知角度知晓某一思想、观念或主张,并从行动角度予以认同和实践。毋庸置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播环境下,无产阶级新闻宣传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传受关系、舆论生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乃至交互传播、信源由单一变为多元、传受关系由固定变得灵活、受众由被动变得更加主动,由官方媒体主导的舆论逐渐碎片化和多元化,依靠单纯的新闻宣传不仅难以主导舆论,也很难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而舆论是一种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对特定公共事务的评价和一致性意见,是在意见或观点交流、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交互性的双向或多向的传播行为。当灌输式的新闻宣传更多地转变为平等式的舆论引导时,便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舆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责任。
身份往往被看作个人与社会的连接点,一个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有自然身份、职业身份,也可以有政治身份。职业身份使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区别于其他职业而成为独具特色的职业群体,它决定某一职业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归属、社会地位,同时也充分体现着从业者的权利、责任、职业能力、职业认同、职业忠诚度和职业道德等。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明确定位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职责。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舆论工作的深入开展来说,从业者对身份和职责的认同至关重要。因为认同是行动者自身意义与经验的来源,需要行动者将其内在化,通过个体化过程建构起来。高校在传媒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职业身份及与此相关的责任教育,一方面要借助课堂教学、专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身份是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明确与职业身份相伴随的职业规范、职业理念、职业责任、职业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在实践过程或社会语境中,指导学生将对职业身份与责任的认同内化或个体化,强化学生对职业身份的理解和把握,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忠诚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播素质主要是指以受众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为取向,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方式手段,卓有成效地进行传播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现代素质。传播素质由传播知识、传播品质和传播能力构成,以传播能力为其外在表现。传播素质是与网络时代的媒体变局相适应的概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强势普及,使传播平台由单一媒体变为全媒体,使以地域划分为主的受众转变为跨地域受众,不仅改变了传媒的产品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传媒从业者的传播方式、传播视野、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传播方法等,传播素质就是对新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可以说,传媒从业者的专业传播素质本身就是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尊重受众的前提下对传媒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及舆论引导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加强专业传播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既是对从业者政治素质的要求,也是对专业传播能力的要求。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及新旧媒介的融合,使得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内容整合与制造方面,传统的专业知识界线逐渐被打破,传媒从业者若凭借单一的学科知识,很难生产出富有竞争力的新闻产品。通识教育是根据本学科特色而采取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新闻学之外,广泛涉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国际关系、艺术学等学科,扩大专业口径,从容应对相关学科的专业问题,以专业的内容产品赢得受众的信任,提升舆论引导力。。
二是注重思辨能力的培育,培养会思考、有深度的新闻传播人才。思辨能力既是抽象思维能力,又是分析判断能力,有助于透过现象深入分析事物本质,科学准确地认识事物。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关涉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只有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发现或整合出有价值的内容,在舆论引导中占据先机;才能生产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产品,以内容品质保证舆论引导效果;才能把坚持真实与传播真知相统一,明辨是非,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是重视新媒体技能和思维,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全媒体人才。新旧媒介的融合发展,客观上要求传媒从业者掌握多媒体报道技能,能够胜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报道,为不同的传播平台提供适合的新闻产品。这就需要在高校新闻核心业务课程如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之外,增加相关新媒体业务课程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多媒介传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但合格的全媒体人才,绝不仅仅是具有良好技能的从业者,而应当兼具新媒体技能和新媒体思维。传媒从业者的新媒体思维,是指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按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理念来整合和优化传播行为,视受众为用户,变单向为互动,学会新媒体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新媒体丰富的形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媒体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闻舆论工作的好坏与成败,关键在于人。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责任重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根本,只有树立新闻传播人才的价值理想和行动指南,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型和话语权,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