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放下官媒架子 对接群众需求——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四点思考

时间:2024-09-03

放下官媒架子 对接群众需求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四点思考

吕梁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郭月秀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关键是扩大新闻的覆盖面和传播力,最终赢得受众。新闻的主角是人,新闻的看客也是人。新闻只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会有生命力。

我们主流媒体要引导采编人员在思想上打破与群众之间的藩篱,在行动上缩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真正树立新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的职业理念,老老实实地做接地气的新闻、群众爱看爱听的新闻。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影响力、公信力。

一、认清一个形势

什么形势?舆情新形势。

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官办媒体独霸天下的舆论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长期共存、相互竞争、争夺话语权的复杂局面。这就是我们传统媒体面临的舆情新形势、媒体新生态。

在舆情新形势之下,媒体的形态变了,媒体的载体变了,媒体的语态变了,但我们主流媒体的党报、党刊、党台性质没有变,我们的新闻观没有变,也不能变。但同时,我们又要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舆情形势、竞争更加激烈的媒体生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像习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明确要求的那样,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舆论场,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在传统媒体的阵地非但不能萎缩,而且要巩固、要扩张;在新媒体领域要开疆拓土、攻城略地、占领制高点,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近三年来,我们吕梁广播电视台对各频道、频率的主打栏目进行了全面改版,全新打造了“第一民生”“直通县市区”“直播大交通”等新闻节目。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打通群众接受心理的节目形态和话语体系,扩大了收视率和收听率,巩固了我们传统媒体的舆论阵地。其中,电视台的“第一民生”和电台的“直播大交通”两档栏目,获山西省广播电视奖优秀栏目奖。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打造新媒体宣传阵地。2014年以来,我台开办“吕梁电视台”“第一民生”“吕梁广播电视网”“吕梁新闻综合广播”“吕梁交通广播”等5个主打公众微信平台,开办各栏目微信平台10余个,初步形成了在吕梁新媒体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微信矩阵。其中,“第一民生”微信平台连续三次名列全省媒体公众微信影响力前30强行列,日均总阅读量稳定在5万多人次,视频总点击量2000多万次,单个视频点击量最高达55万多次。据统计,截至去年底,粉丝量达到73000多人。粉丝们通过微信平台与我们互动,有提供新闻线索的,有反映问题的,有求助的,有提建议的。以2015年12月份为例,就有微信留言2946条,我们记录问题65条,联系有关部门解决39条。

微信平台的打造和运营,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本台节目的影响力,而且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功能。去年夏天,一条“吕梁泰怡生态园游乐场摔死人”的消息在某公众微信平台首发后迅速发酵,短时间内点击量突破万次。我台记者当即深入该游乐场进行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此消息纯属子虚乌有,是某公号为博人眼球,蓄意造谣,把外省某地游乐场摔死人的血腥图片嫁接到吕梁这家游乐场头上,影响恶劣。我台“第一民生”官方微信当即主动发声,戳穿谣言,占领了吕梁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当晚的“第一民生”电视新闻节目中又进行了详细报道。“第一民生”成为首家击溃“摔死人”谣言的新媒体,体现了新媒体的特有作用和责任担当。

二、放下一个架子

什么架子?官媒的架子。

长期以来,党报、党刊、党台由于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基本垄断了新闻资源和舆论阵地,独掌传媒领域的话语权,所以习惯于官媒独大、高高在上,习惯于“我说什么我做主”,很少考虑群众想看什么想听什么,久而久之形成了八股成风、僵化死板、远离群众的官媒架子。

这种“架子”在传统媒体垄断时期,尚可维持。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泛化,传统媒体的垄断神话被打破,传媒领域的话语权被切割,群众选择媒体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传统媒体如果因循守旧,必然面临被边缘化的难堪局面,不仅不能担当引导主流舆论的重任,而且会面临生存危机。我们主流媒体只有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放下架子,做好看的新闻、群众喜欢看的新闻,才能真正巩固阵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一是在思想上放下架子。任何新闻都是做给人看的。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接受群众的检阅。媒体传播能力、引导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受众群体的大小,而不是取决于媒体的级别。党报、党刊、党台只有从思想上放下传统媒体的官架子,放低姿态,贴近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接受。

二是在行动上放下架子。继续深化“走转改”活动,我们的办法是,制定切实有效的记者走基层制度,在采访经费、稿件采纳和考核方面予以倾斜,鼓励记者真正深入基层,多做接地气的新闻、群众唱主角的新闻、群众喜欢看的新闻。我们的记者基本改变了“围着会议转、围着领导转、围着机关转”的“三围”习惯,大多数时间在农村、企业、学校等第一线采访。

三是在文风上放下架子。探索和构建能够打通群众接受心理的话语体系,倡导刚性新闻的柔性表达,倡导硬新闻软包装,倡导官话民说,不打官腔,不唱高调,逐步改变自说自话、高高在上、僵化生硬、脱离群众的节目形态和表达方式。

三、找对一个方法

什么方法?让群众爱看爱听的方法,也就是舆论引导艺术。

第一,要注意研究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对症引导,增强新闻宣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群众的生产发展需求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要通过我们的宣传,把党和政府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比如,吕梁市委、市政府推出“8+2农业产业三年振兴计划”,这一计划实施过程中,群众的期盼是什么、疑虑是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创造的经验是什么?取得的成果有哪些?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连续三年组织不同的新闻战役,采制不同的新闻样式,让群众在新闻中唱主角,用群众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身边人。我们制作播出了大量“8+2”题材的一线新闻,新闻中大量采用普通群众的同期声现身说法,讲述他们投身“8+2”产业后增产增收的生动故事,既增强了新闻的可视性,又增强了主题宣传的亲和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要通过我们的宣传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比如,我台开展的寻找“吕梁好人”大型宣传报道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举行的“最美吕梁人”评选表彰活动,在普通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报道契合了普通人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需求。许多观众和热心人主动来电来信给我们提供好人线索。近三年里,我台宣传报道“吕梁好人”200多名,2013年评选表彰了第一届“最美吕梁人”,第二届评选表彰活动也已经结束。

第二,要注意研究群众的难题和困惑,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引导工作,架设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做社会矛盾的“消声器”。

比如,我台“第一民生”栏目开通“8331890”一拨就灵热线,就是要架起这样一座桥梁,做一些解疑释惑、沟通各方、消除误解、舒缓情绪、化解矛盾等方面的工作。热线电话从2014年3月19日开通到去年底,累计受理群众求助和反映的问题10726条。编辑记者轮班担任接线员,能当即回复的当即回复,不能当即回复的记录在册,之后联系有关部门解决和回复。共记录问题5494条,联系相关部门解决或解答3991条,解决率达70.8%。为了圆满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的记者编辑常常要打一二十个电话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热线受理的大多数问题看起来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却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及时解决,增进了群众对各级各部门工作的理解和了解,同时也提升了我台节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完成一项任务

什么任务?传播吕梁声音,讲好吕梁故事,有效引导舆论。

我们吕梁经历了十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前年以来经济断崖式下滑,官场塌方式腐败,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局。这种特殊的形势,特别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我台在各频道、频率中策划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吕梁新常态新作为新成就的专栏,如“新常态新亮点”“高新产业助推吕梁发展”“六权治本在吕梁”“问效民生清单”等,尽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我们身边的进步和变化,为吕梁走向更好的明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重树吕梁形象尽我们应尽的职责。同时狠抓对外宣传,连续三年在山西卫视发稿名列全省前三名,让大家透过我们的报道看到吕梁的进步和未来。

我们一直在努力捕捉吕梁发展进步的声音,一直在努力挖掘吕梁各行各业蕴藏的动人故事,透过这些声音和故事,让吕梁人更加了解吕梁,也让外界人更好地了解吕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