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张敬民
冬日煦人
——“新春走基层”采访手记
◇ 张敬民
张敬民(左二)与“沁河突围”的主要成员刘沁峰(右二)、胡小海(右一)、韩君(左一)在一起
编者按:为了深入贯彻“走转改”精神,按照山西广播电视台的内部规定,台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至少要带领编辑记者下基层进行一次采访报道。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奋战了三十年的老记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张敬民每一次下基层都会让随行的记者受益良多。2016年2月10日、11日,《山西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出了由张敬民带队采写的新闻报道《17个村共圆一个梦》,揭开了“感动山西”人物群像“沁河突围”团队背后的故事。为了完成这篇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张敬民和记者、摄像师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和漫天的风雪,连续三天深入沁河两岸十几个村落,用镜头和话筒走入一个个“沁河突围”的创业梦想。
这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天气预报说,受北极寒流影响,这几日最低气温要降至零下19摄氏度至21摄氏度。我们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就在这严冬时节拉开了。我是全台第一个带队去采访的,新闻中心、综合广播派出了骨干记者段瑞忠、严飞飞、樊东华、王晋等。我们依约定,一大早即驶上了前往晋城的路途。中途,路过武乡地段,天空飘起雪花,地面铺上了薄薄的一层“白絮”,凛冽的风吹进车窗,空气里弥漫着湿气,非常冷。路面一片雪白,车子只能小心翼翼地开。估计还得两个小时以后才能到达晋城。
离开家总是冷的。11时11分,真是个很顺的时间数字,我们按计划到达晋城。来到驻地,当地电视台的欧阳说,沁水一带刚下过大雪,道路已封,按原计划怕去不成沁水县城了。听罢,我们都有些急。我正想询问是否另有途径,架着眼镜的欧阳笑了,解释说,雪没下到晋城方向来,要去采访的村子并没有封路,还可以去。因为,它恰好位于晋城市与沁水县城之间,并且相距晋城路途更近,故而气候随着这边儿了。这个消息让人安下神来,我甚至有些欣喜地说,这是个好兆头,如能顺便再好好拍上点雪景,给片子增添别样的画面,那就更美了。只要不严重影响出行,这对拍电视的人来说便是个天赐的机会和福分。
刚下高速路口,便见到了特意前来迎接的刘沁峰。这是我没有料到,也是我不希望在此时此处看见的场面,因为就多年采访经验而言,记者与被访者的第一次见面非常重要,把握住见面时那一刹那的感觉和第一次对话的交流情绪是十分难得的,往往更显真实、自然、本真,而过后的“再谈”或是“补访”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缺乏了新鲜感。故此,我希望第一次见到刘沁峰是在他平时的工作地点,并且是正在工作状态中。关于这一点,我事先曾与联系人多次沟通过,但或许是出于好意以及礼貌,他们没照着做。为了尽量保持住这种首次相识的新鲜感,我不敢畅叙多言,只是出于礼节地打了个招呼,便匆匆催促他带路驶往采访点。
在乡间的柏油路上行驶十多分钟,到达了嘉峰镇镇政府所在地。我们跟着刘沁峰的汽车拐至路边一座六层高的楼前,只见门柱上挂着“山西省幸福河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沁河文化研究会”的牌子。一问,方知这儿是刘沁峰自己的企业,而文研会则是由他发起组建并出资运行的。我随刘沁峰上了二楼,走进一间长方形的大办公室,只见还有几个人正等候着,经介绍知道了是联合开发文化旅游的几个村的支书和村委会主任。我们相互打过招呼,立即进入采访的话题。刘沁峰把我领到一堵墙边,指着上面挂着的彩色规划示意图兴奋地讲起来。图上是一条游动着美丽曲线的河谷,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圈饰的村庄。刘沁峰用手从上向下抹着示意图,不无憧憬地说:这就是我们要打造的“幸福河谷”,连片着17个村6406户17080口人。这时我才知道,在刘沁峰等人的挑头下,17个村子已联合签订了《旅游开发战略合作意向书》,并筹资500万元合股成立了“幸福河谷”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这时,那几个当屋里站着的合伙人拿着早已准备好的一本厚厚的册子摊到我面前,一页一页边翻边做讲解。原来,这是上海一家公司受雇专为“幸福河谷”项目做的规划设计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一看便知够专业、有水准。看过之后,我不得不打断他们七嘴八舌的介绍,把话头拉了回来,一五一十把来意说明白,提出希望能拍到他们平时工作的实际样态,比如大家讨论规划、走访当地村民住户、现场指导工作等等的事情。总之,希望将他们放在实际运动中拍摄,通过镜头来讲述他们在“这一个”特定环境当中发生的故事。在场的人们听明白了,来的这拨记者不是让他们“摆拍”的,而是要真实状态的记录。我问刘沁峰,眼下有没有正在施工或是其他相关的进展中的工作。还没等他回答,身后一位头发稀少的中年汉子凑上来抢先说:现在就去我们窦庄村吧,村民们正忙活清理墙面呢。原来,此人姓霍,是窦庄村的支书。于是,我们决定立即起身去窦庄村。因为,他说如果天一会儿黑了,光线暗了,清理墙的人就可能收工、回家。就此,不难看出这是个脑子很灵的村支书。
窦庄在当地的名声很响,有“小北京”之称。我们在霍支书的引导下走进村子的古朴街巷,不多远便在胡同里碰到了清理墙面的村民,他们都是村里花钱雇来的。
在这样的劳动生产环境下采访,被访者与记者攀谈起来并不困难,甚至自如流畅,无拘无束,反倒是记者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显得不足了,得以求教的姿态问这问那。正所谓,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百姓是最好的老师。
正在这时,我们听说从河南、河北来了两个运营商也正在窦庄探访,而且还要跟刘沁峰他们商谈合作运营的事情。于是,我们提议让他们加入到队伍当中来,边考察边就势接受采访,谈他们的观感和建议、打算。这样的随机采访,不仅丰富了内容,还扩展了报道视野,是难得的素材。如此真实的场面是组织不来的。我们一直相随到天黑,记录了刘沁峰等人带领两个运营商走家串户的情景……
暗淡的冬月爬上干冷的枝头,村子笼罩在黑乎乎的夜色里。我们谢绝了刘沁峰等人供餐的一再挽留,乘车返回一个多小时之外路程的驻地。临别前,我们与刘沁峰商定了第二天的采访计划,去另一个合伙“幸福河谷”抱团儿开发的重要村子——三都村湘峪古堡。究竟事情会怎样发展?只能期待明天了。
凌晨四点钟就醒了,几次努力强迫自己继续睡,可翻来覆去还是没能成功。没办法,既然不能继续入睡,那就开始想问题,梳理一下推进采访的相关事情。昨天是个见面,也就是序幕拉开,固然很重要,而今天是采访全面展开,因此必须把每个环节和要了解的问题都梳理清楚。比如,“幸福河谷”公司的基本情况,什么时候成立的,参股多少,合股的17个村子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各自的资源又有什么不同;最早是谁提出联合开发的主意,又是怎样把大伙都攒到一起来的;最先是由几个村子联合的,是谁先找的谁?可以想象,当初大家的意见肯定不会统一,又是怎么去做工作,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今天的采访中必须一一搞清楚。还有,干部想通了,老百姓是不是也想通了,如果想不通又是怎么去做工作的?现在的进展情况如何?大家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下一步的推进目标是什么?我们希望听到17个村干部代表的声音。当然,我们更希望能看到他们在一起研究工作、探讨项目开发、展望发展未来的场面。我希望能通过这些记录,表现出他们众志成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希望听到他们不同的看法,看到他们不同的个性。我把自己的思考罗列成问题,以微信的方式发给了记者。
今天一早去的是湘峪古堡所在的三都村,那里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韩君在古堡对面的二层楼的办公室里,一边跟我们聊着一边等待开会的人到齐。韩君三十几岁,一头短发,穿着单薄、精干,显得富有旺盛活力。他跟着我们的问题谈起当年动意开发这个项目的一些情况:沁水是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有水快流”的政策下开了许多煤矿,有县办乡办村办还有个人办的,几乎是一夜之间都暴富起来,成为地区甚至是省里有名的富裕县。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躺在煤堆上数钱”。哪知,到了2008年,这样的好日子过到了头儿,国家出台政策将煤炭资源整合起来,关停县办乡办村办个人办的小煤窑而整合成大煤矿,因此这里靠挖祖宗留下的资源发迹的人们一下没了着落,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不知何处去。在这种情况下,刘沁峰与三都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韩君和半峪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胡小海商量起了心里想了许久的一桩事儿,就是利用家乡的古堡古村落资源,联合起来开发沁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带。由此,“幸福河谷”计划正式实施,他们三人联系周边方圆十公里村庄的当家人,自掏腰包出资邀请伙去南方的乌镇、周庄等旅游开发好的文化古村参观考察,开阔眼界,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共商大计。很快,有17个村子达成联合协议,注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合股公司——“幸福河谷”。
参加村委会的人都到齐了,摄影记者扛着摄像机进了会议室。韩君把我们介绍给大家。我看人们都显得很拘谨,就做了个开场说明,讲明我们的来意,希望大家放松情绪,就像平时开会那样,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我们只是记录他们开会的真实场面。韩君主持开会了,为了不影响他们,只留下摄影记者在场,我则隐身离开了会议室。
湘峪古堡,我是第二次来了,上一次是在大前年即2013年。相比看来,变化不小,修复工作进展非常大。湘峪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3万多平方米,比著名的皇城相府大两倍多,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古村落。听韩君介绍,湘峪古堡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旅游局已将其列入拨款修复的“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全国只有6处,而山西省仅此一处。该项目总的拨款资金1.8亿元,目前已到位3000万元,修复工程用的正是这笔钱。开完村委会,韩君带领着我们进了古堡。大家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甚至忘记了吃午饭的事,直到人们一再提醒,方醒过神儿来,看表已是中午一点半。
吃过农家饭,我们没有停歇,准备动身去下一个采访点儿,即离这儿不远的半峪村。谁承想,我们正准备动身,半峪村的支书兼村委会主任胡小海开着车前来迎接了。同样也是座古村落,只是规模要小一些,而且有很多村民把旧房子拆掉盖了新房,因此看上去零零落落很不舒服。上世纪80年代,半峪村开办了两个煤矿。这里的农民很快富裕起来,拆了旧房盖新房。可是,当煤矿被关掉后,人们立刻就发现没有来钱的路子了,如此下去,只能是坐吃山空。一村子的人究竟以后怎么过,作为村支书的胡小海必须思考着另寻他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听到刘沁峰的主意后,他当即赞同并积极参与的主要原因。我们有些不解地问,别的村子有旅游资源而你们村子没有,那么靠什么来赚钱呢?胡小海看看他身后的村落,不急不忙地说:靠配套服务。我们村离湘峪这么近,规划里是开家庭旅馆和饭店,打造成为休闲度假村。另外,还要向景区提供农副产品等。听他讲述,我心生佩服,他们有头脑、有知识、有谋略,远远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农民了!
这时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们马不停蹄,按照预先的计划去到下一个村子——尉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子,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今都可谓大名鼎鼎。之所以叫尉迟村,传说唐朝的大将尉迟恭曾在这里避难隐居,村东头的尉迟古庙即是为此而修建的。而这个村近现代又出了一位大文豪,提起他的名字大伙儿都知道,他就是赵树理。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去拜谒了赵树理家的老宅,这是个四合院,当地传统的二层房舍,坐北朝南围拢三边,清清静静的。我们对村支书曹伟强的采访,就在这个院子里进行。他说,尉迟村加入联合开发旅游项目的优势就是人文资源,要让延续千年的优秀传统文脉彰显出来。是啊,如果说17个村子联合开发的“幸福河谷”是一条璀璨的河流,那么这一个个历史人物就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放射出的光芒是永恒的!我们走出赵树理故居的家门,回头望向古朴的门楼,只见一块用柴木刻成的门匾镶嵌于门楣,上面用温婉的行书写着四个字:冬日煦人。这时,夕阳正照射在门板上,柔柔的光线把眼前的一切染得暖暖的。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们看到了家风,感受到了主人的胸怀和风范。如此,这样的院子怎能不走出赵树理这样的文化大家来!
我们告别这个村子时天色已蒙蒙泛黑,但因与郭南村支书事先有约,于是继续上路。
到了村里,村支书选择的见面地点是在村口的一座庙里。当我迈进山门,立即被眼前的建筑震撼了。这是座明清风格的庙宇,厚厚的砖壁显得很坚固结实,二进户院有一座戏台,四根巨型的圆柱撑起像伞一样华丽的屋顶,通体都是木结构榫卯建筑,没有用一根钉子。这是典型的金元时期的舞台,也应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目前仅有两座,一座在晋城的高平,另一座便在这里。可以说,能亲眼看到它、能亲手触摸到它就是一种天大的福分!我们对村支书的采访,自然就选择了在这元代的古戏台下,作为摄影的表现来看这是绝好的背景。采访结束,天已大黑。我们谢绝了主人盛情的挽留,驱车驶向回程。明天,我们会迎着朝阳,再一次出现在这条河谷当中……
张敬民(左二)与随行的记者在采访中
早上起来,向外张望,眼前的景象让人愣住了。窗外成了白茫茫的世界,昨晚预想的朝阳不知藏到哪儿去了。雪越下越大,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儿,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按时到达那里,因为今天上午有一个重要时刻要出现,这就是17个村子的当家人要汇聚在一起共商下一步联合开发的发展大计。这对我们的采访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机不可失,必须把握住。我们不顾一切驶上了雪花飞舞的高速路……
到达嘉峰镇刘沁峰公司的办公大楼,17个村子的当家人都已聚齐在会议室里。照例,在他们开会之前我做了简单的说明,表明了来意并希望他们按照平时开会的样态来进行,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采访拍摄而变得拘谨起来。哪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会议开始大家便进入了热烈讨论,对“幸福河谷”项目工程的下一步发展各抒己见,不时还伴着高一声低一声的辩论,热热闹闹真像开了锅。
夜色已浓,我们的采访要结束了。刘沁峰把我们送到村口,以感激的口吻说:你们的到来,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们17个村的村干部心气更齐了,信心更足啦!请相信,我们一定会把“幸福河谷”建设好的,让老百姓过上生活富裕的好日子!
汽车启动了,缓缓驶上公路。夜色里,刘沁峰等人的身影很快被融没了,车的后视窗里只见若隐若现、渐行渐远的灯光……
在返回的路上,我同记者们总结这次的采访心得,大家都认为这次采访虽然辛苦疲劳,但收获很大,非常成功。我们不仅采访到了丰富的素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在这个关键时期给刘沁峰他们的“幸福河谷”团队充实了自信,带来了信心。此时,我的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赵树理故居门楼上的那块“冬日煦人”的门匾,顿时一阵阵暖意涌上心头……□
(作者为山西省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