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令娟 杨叶菊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524)
分层教学,就是基于对学生差异化的客观判断,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为依据进行分类,并根据教学对象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差异化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实践实施的教学改革模式。[1]当前各类高校在公共英语、高等数学等学科领域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已相当普遍,且成效显著。大体上各学科都是将学生按专业类别分为文科类学生、理科类学生和艺体类学生。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也成为该领域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多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整体去谈分类分层教学,以艺术类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的模式创新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探索专题化教学的设计思路,必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艺术类学生因其专业特性、生源差异等诸多原因成为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角度来看,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以来,在我国普通高校录取的艺术类学生生源中,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是从小就进行艺术专业学习和训练,从而导致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所欠缺;一部分则是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迫于高考压力而半途突击艺术学习。因而造成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课较差,理论素养较低。入学后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文化课内容进一步加深,导致这类学生在面对理论学习时容易产生敷衍甚至抵触情绪。
艺术专业学生受学习环境、成长经历和培养方式的影响,个性鲜明,特色突出。他们普遍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敢于出新、不呆板,但又喜欢标新立异、我行我素,不注意自我约束;他们个性鲜明、乐于展现自我,但往往又特立独行、对集体活动表现冷漠;他们感性、浪漫,不愿受到世俗的束缚,但在价值取向上又日趋务实,甚至过于利己。
感性认知是艺术工作者必备的能力,形塑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是他们所要必备的特质。但在很多初涉艺术学习的大学生看来,艺术就是追求绝对自由,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轻视纪律,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屡有发生。另一方面,艺术学院普遍存在轻视公共课程学习的现象,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轻视公共课程学习的态度。
艺术类学生往往会比其他专业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虽丰富了社会阅历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之本身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认识不深,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潜意识里认为艺术与政治无关,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足。
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模式创新。专题化教学作为其中极其有效的路径探索,在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专题化教学,一方面在打破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更好地契合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通过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以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与中学所学内容的重复,还可以关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实际;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学科知识的相关度和扩展度,完善知识体系。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在面对思维非常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时,与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代沟”。专题化教学可以结合不同的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一个专题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同的专题内容、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理论基础,甚至不同的教师都可以成为教学手段选择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内容的特质都能得到有效的体现,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能有力的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专题设置,而专题设置本身不仅要面向教材、紧贴大纲、突出教学重点,更要面向实践、紧贴学生实际、提升课程实效性。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在专题设计过程中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启发性原则,立足课程基础问题
面向艺术类学生的专题设计,一方面要立足课程基础问题,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专题化教学要在打破教材原有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突出教材重难点,实现教学内容优化整合。[2]在专题设置的时候必须遵循课程的整体逻辑和理论体系,系统全面地将课程基础理论问题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需求。例如,在导论部分可以围绕“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设置“中国道路是什么?中国人探索中国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为什么中国道路的开创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几个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的认识。
2.遵循层次性原则,联系社会热点问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培育正确价值观,还能在分析中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从而增强理论自信。[3]在专题设计时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一方面,内容要有针对性,直达社会问题核心;另一方面,内容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通过直面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度,而且可以提升课堂活跃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遵循双向性原则,回应学生关切问题
专题化教学核心在于“专”,不仅指专题的设计方面要“专”,体现一定的理论水准,更指专题的内容方面要“专”,能呼应学生的思想困惑。这里的“专”不是强调理论研究越深越好,而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越强越好。因此,专题化教学要遵循双向性原则,既要关注对教师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又要关照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4]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部分,就可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何而来”的主题,设计“你知道2020 年和2021 年全球各国GDP 是多少吗?你怎样看待这些数字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等问题。在师生双向的讨论与交流中使课程流畅地推进,也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加具体和深刻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将感性体验和理论思维相结合,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无疑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和课堂理论教学的关系
课内实践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通过开设独立的实践教学单元,开展诸如讨论、朗诵、演讲或者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辅助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对课内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展开。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展开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毛泽东诗词鉴赏等活动在诗词中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结合理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观点阐释,学生就能全方位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2.处理好和课外实践教学的关系
课内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分组等形式通过课前准备、课中互动以及课后总结等方式展开实践。既能避开社会实践教学的困境,也能丰富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当然,课内实践教学也存在学生实践层次不深,社会体验不直接等问题,所以,它并不能取代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而是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通过毛泽东诗词鉴赏选取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诗词开展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前往这些地方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课内实践教学在设计时往往注重通过多元的活动形式、客观的点评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种变革在丰富课堂主体、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实践主题方面都是积极的探索。但任何形式都是建筑在具体的内容之上的,都不能脱离实践内容的束缚,而是要实现二者的相互统一和融合。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对毛泽东诗词的鉴赏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观看视频、情境再现、VR 实景等,但所有这些技术和形式的使用都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和课内实践的理论主题。
专题化教学因专题设计的需要所涉内容相对广泛,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保持较高的参与度,教师可以据此设计考核方案:
1.增加过程性考核环节
课前:艺术类学生由于对相关专题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可在课前提前发布专题内容,并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客观题考查常识性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和资料收集列出自己对本专题内容的疑难点。
课中:在行课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对某一专题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再经过一定的分析、论证,最后形成基本判断。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组建专题资源库,由教师准备教案、案例和相关视图,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提交专题PPT、音频或视频作品、绘画或图片集以及其他专题相关内容,甚至可以开放校内资源库,供教师和学生相互借鉴。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专题掌握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内实践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还可以由教师进行随机抽检完成互动性考核。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预先组建的专题题库,在专题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是客观知识点的考核,也可以是基本理论运用能力的考核,还可以是知识体系和框架的认知考核。
2.丰富复合式考核内容
***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在课程考核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更要注重考查其政治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科素养考核,考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相关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前景需求,并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考核,考查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收集及分析文献资料、开展学术研究、进行社会调研等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