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时间:2024-09-03

肖 倩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针对语文学科,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显著,不仅可以彰显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且也密切联系到学生的识字能力、交际能力等。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辅助性角色,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凸显出来,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确保阅读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针对语文学科,应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开始着手,使学生语文知识和相关人文情感得到不断内化,实现向自身价值观念、综合能力的顺利转变。换言之,在语文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通过反复实践和应用,不断强化学习效果与学习体验,确保其思维品质与情感素质的稳步提升。所以在教师阅读教学中,应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渗透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的阅读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1]。同时,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内容的同时,还应提高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关注程度,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达到健全人格、培养个性品质的目的,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分析

1.情境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深入分析小学生学习的情境。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感染力情境的构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一般来说,空间、时间等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教师来说,应积极创设趣味性情境,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凭借完善的情境,可以确保学生高度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而且还可以为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极大的便捷,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力,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此外,情境性这一特点还可以实现阅读获得的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从而不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2.文本性

在开展阅读教学方面,应密切联系教材内容,并与课文的文本性特点相互兼顾。针对中低段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并不高,再加上缺少完善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课文的设置方面,应重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3]。一般来说,童话故事相关文本在语义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文本性的积极渗透,且从不同的阅读文本出发,确保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3.阶段性

针对不同的阶段,由于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发挥出来。特别对于中低段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该关键时期的高度重视,给予重点辅导,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从而保证小学生的思维向高阶段阅读发展的顺利转变,为阅读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1.加强问题设计

基于本质视角,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合理设计问题。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章中,教师可基于题目向学生提出问题,为调动学生的文章阅读热情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再如,在《燕子》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燕子有什么外部特征吗?”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回答,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随即老师应抓住时机,给予相应的提示,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4]。

此外,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在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后,一些学生会说道“通过茱萸,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兄弟”。随即教师应总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首诗主要对作者的思念亲人的情感进行描写,特别在出现重要节日,会进一步强化作者的思念之情。总之,在问题设计、自主思考的带动下,可以确保学生高度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而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助益。

2.注重文本对比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对比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此来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在鲁迅《少年闰土》教学时,对于原文中的“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的描述,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更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好呢?”这时一些学生会认为原文的更好一些,准确描述出了英勇果敢的少年形象,然后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总结,让学生对这种写法进行借鉴与学习。总之,在不同语境的比较作用下,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形成对短句表达的正确理解,从而将比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加强文化渗透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积极渗透文化与人文情感,注重情感的延伸与拓展,从而使道德思想、综合品质得到不断深化。特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文化渗透必须要密切融合文章时代背景、传统民族精神等层面,将人文信息输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汉字语言的博大精深形成正确的理解,将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提升上来[5]。基于此,加强文化渗透不仅对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具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思考能力得到进步强化,确保学生审美情趣、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以《清平乐·村居》课为例,教师先要对辛弃疾所处历史时代背景等进行介绍,实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合理渗透。基于此,可以对文章背景形成正确理解,提高对文章及作者情感的感知水平。同时在了解辛弃疾作者后,凭借其高尚品德的渗透作用,有助于学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升。此外,教师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文章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密融合。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阅读的内容合理运用语言文字。例如,在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中,如“我爱读书”,教师应让学生对喜爱阅读书籍中的名人名言等进行收集,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摘抄,或对优秀人物故事的讲述,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强化,并实现阅读的知识向素材的顺利转化。同时,教师也要对读书笔记展览活动进行积极落实,对于优秀的阅读笔记,教师应进行积极展示,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并准确记录阅读中的精彩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喜爱之情[6]。此外,故事会、朗诵会的开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基于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等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也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针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再对文章中的内容、写作方式等进行讲解,但是无法有效延伸课文内容,而且在机械化理论学习的影响下,很难确保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兴趣,甚至无法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确保学生高度理解阅读内容。例如,在教学《花之咏》文章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然后让学生以查字典的形式,来对“咏”的含义进行解释,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花的形态进行回忆,以此来确保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得到不断深化,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

5.注重语文阅读交流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中,语言表达能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至关重要,教师可借助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深入与强化。基于此,教师应密切联系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方面,提高对语文阅读交流的高度重视,借助实际交流和训练,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7]。例如,在《猫》教学中,要想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上来,教师应加强分段阅读,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方式对课文进行朗读,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度得到提升,同时,在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写作结构等要素出发,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展开描述,从而强化学生生活化学习意识,并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通过书面语言的应用,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除此之外,在讨论中培养逻辑思维。在合作探究方面,小组讨论这一形式非常常见,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应借助小组讨论方式,发挥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江南》时,教师应基于本诗的“诗眼”,为小组讨论提供合理的依据,以此来对学生的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培养。

6.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针对多媒体技术,“可视化”和“直观性”优势显著,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借助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对文章的“美”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极大的便捷[8]。例如,在《詹天佑》教学时,老师先要整理好文章中的生僻字、形近字等,勾选出知识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本内容,然后加强多媒体、投影仪的应用,以此来实现系统化讲解。在课本中,面对一些生僻汉字的出现,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在纸上一笔一画的练习,以此来达到深化记忆、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而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文学作品的美感突出,但是在以往教学手段的影响下,诸多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美”,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不断拉近课文中的美感与“可视化”“直观化”之间的距离,然后借助多媒体的视频播放等功能,使学生对文章中的美形成正确的理解。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只能进行自主想象,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小兴安岭的美丽[9]。再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应积极整合“海滩” “海龟” 等事物,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良好学习氛围的顺利构建,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

7.重课外阅读

由于不同学生的独特性特点显著,不同学生的想象思维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教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对阅读的多面性形成正确理解,而且学生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难免会出现不同观点,这就要求老师应给予学生高度的尊重,并且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应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中,在课外阅读方面,由于课外图书的种类较多,老师应对读后感演讲进行定期组织,让不同学生之间相互对作品进行介绍、共享,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确保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不断强化。此外,在激发学生的书籍好奇心以后,也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变得更加规范化。

结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将教学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加强有效的阅读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强化,同时实现教材内容与情境交流模式的紧密融合,从而借助不断讨论和分析,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