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9-03

赵 坤

(德州市第十中学 山东德州 253000)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在新课标指导下融入一些新的思想和技术,如今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课堂结构在不断变化,改革在不断深入,课改也面临着更加深层的问题,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融入生本理念,这对教师来说是思想上的转变,也是模式上的根本改变。

一、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率的必要性

(一)没有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学习目的

目前的初中生,有的根本就没有详尽的学习规划。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长远目标,也没有近期的目标,对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活以及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具体要学什么,要怎么学,最后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自己打算期末的时候怎么向父母回报呢?在我教的一个学年中,我在课下进行调查,让我意外的是有的学生说自己来学习是为了逃避班主任的督促,还有孩子说是为了多接触点新鲜事物,进进微机室就万事大吉,最离谱的是说自己的学习是顺从父母,自己根本不知道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原因。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就不会树立目标,没有目标根本不会做规划。

(二)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

当代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知识的渴望强烈,但是根本不知道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对知识的重要性理解不深。新时代社会主义学生的生活环境很优越,这就使学生对惩罚措施感觉不到压力感和紧迫感。适宜的学习方法欠缺。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让自己的学习没有动力,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要掌握什么样的方法,消极的态度必定是产生消极行为的结果,像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积极性—没有好方法—效果不理想。

(三)沉迷于学习以外的事务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很多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玩网络游戏,看电子书,观看网剧等,使得初中生思想成熟,意志消磨,无心学习,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授课,可能有些学生脑海中浮现的是王者荣耀的游戏画面。因此,上课不听老师讲,不写笔记,课后从不巩固。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只是让自己会上网,从而做出有悖于纪律的行为,迟到、早退、旷课,甚至变成品德不良的人。

从上述分析能够了解到,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有一些社会上的背景,更是学生自身和学校以及家长的主观看法。

二、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观念,落实新课改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强调,教师经过了新课标的学习,对课程理念也有了全新的了解,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教师需要提升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并将实践探究作为主要切入点,将初中生的全方位成长作为主要目标。理念需要真正在实践中落实才能发挥出价值,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实际开展才是理念落实的基础。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需要更新以往的陈旧观念,对新理念进行严格的落实,要将初中生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主体。教师需要明白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中,课堂是初中生的学习场所,并不是教师的表演舞台。首先应充分备课,精心准备内容,充分理解课标。所有的老师在计算机内容准备前需要对课程标准有高度的理解,它是教师讲好课程内容的前提,为授课指明了方向。其次是透彻理解上课教材。透彻地理解上课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是否可以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编撰的理念,理解编撰的特点,理解教材的内容架构和知识体系,从而在这些基础上进行讲解、创造、升华,让信息技术课变得更加完善,落地性运用性更强,是至关重要的。运用好信息技术教材这个载体,运用好专家们多年研究的成果是好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是认清学生。老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情况,要知道如何讲课能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容易透彻地掌握全部知识点,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当然,目标如何建立,学生如何引导,也需要通过了解学生情况来进行清晰的规划。例如,设计什么任务活动能让学生提高积极性,怎么做课程内容的梯度呈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提出哪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考,举出什么例子让学生从贴近现实的问题举一反三解决书本的问题,所有的内容都不能浅尝辄止,要嵌入式理解,横向纵向拓展知识面。以上的一切都基于对学生的学情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设计教授课程。

四是教案的设计和准备。好的老师,好的课堂,优秀学生的培养绝不仅仅基于前期准备充足,操作基本内容的教授,还要进行创新,高于教材之上,需要结合知识内容,进行更有效合理的创新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都在变化,我们如何跟随时代变化,设计出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是对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考验。如果教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了更多的方法,顺应时代进步,并且及时反思,不断总结,那会更加有价值,提升自我,所以教学反思极其重要。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准备,需要有多维度的考虑,无论从具体的设计方案,还是设计框架,都是非常有学问的,是整体教学进程的把控。方案里需要包含:课堂的互动设计,调动积极性的活动,可以讨论的信息技术课话题,发散思维的问题,无论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都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思考引导。

(二)教师为学生总结良好的学习方法

1.辅助学生建立理想目标

初中求学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每个人收获的成果却大不相同,一部分学生顺利走进高中大门,进入良好的大学,收获一份好工作,一部分学生则初中之后就步入社会从事体力劳动,把希望寄托给自己的下一代,周而复始,不同的人生源于自身的努力与选择不同。鲜明的两部分人因为其选择不同,对自己的人生有无规划的问题,有没有理想信念的区别,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如可以创建自己的网页,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想要成功能使人振奋、不断进取、喜学好学,学习成效就好。所以,中学生就要以求学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要以应付会用电脑为学习目的,要试着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2.构建合适的学习方法

班级内部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有基础好坏的区别。重点来阐述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又分为想学和不想学两种。想学习的学生努力后没结果,没有体现价值自然而然也会放弃,但是不会往深了想他们是不是用错了方法。学习不能是简单的“会操作”“会看网页”就行了,要是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就是方法不对。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借助多种途径去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情感抒发与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努力地学习,逐渐树立起学习的积极性。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初中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不应由老师、父母帮自己去负责,通过体验,来增强学生心中的责任感意识,使学生无时无刻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有强烈的自我学习、自我制约、自我控制能力,有较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责任是自己该去承担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就是要有一颗这样的心,要去做这样的人。其次,需要让学生明白身为一名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信息技术课,利用媒介拓宽知识面,努力做好学生的本职,做好应做的每一件事情。

(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提升关注度

首先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锻炼学生的上机技能,这两部分至关重要。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得好,基本技能就能很好地形成,如果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基本技能的形成会比较吃力。如果在上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很好地落实和掌握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就是要主抓的一个方面了。拿做课件为例子,如果教授步骤,需要更加注重思维训练、思维启发,用好的教学方法教授,尤其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给予更多思考的可能性,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多维度地理解知识点,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有保证。

其次是上课后,教师一定要养成反复操作的好习惯,多问问自己,今天的操作设计是否合理,整个课程教授是否浅显易懂、由浅入深,重点知识点是否足够突出,学生是否愿意听,有没有兴趣听,学生是否掌握了,大家上课是开心的还是痛苦的,自己上课是否有激情,是否传递了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哪些方面不足,应该如何调整。当然,教课时间久了,肯定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或者特殊的情况,比如操作环节没有按照预期的完成,学生没有听懂,学生课堂反馈不理想等,那么教师就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授课流程,如何修改,如何改进可以避免或是化解这些问题,有效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如期有序地推进教学计划。每天的反思,积少成多,长期如此,我们的教学会更上一层楼,成为更有经验更了解学生的好老师。

(四)体现主体,拓宽思考空间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初中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中需要让初中生真正体现出这样的地位,自身则要保持引导者角色。以往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教师使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让初中生形成思维的惯性,新时期教师要注意改善。

1.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操作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任务活动经验。”基于此,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上机操作中经历观察、比较、分析、交流、推理,初步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给初中生自由思考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一个实践环节来证明这个观点,让初中生有自由思考以及自由发挥的空间,初中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想法。实际上初中生从来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对自主探究也是有一定欲望的。只是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上初中生习惯了被动的方式,没有将这种学习需求表达出来。

(五)强化实践,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上,上机操作是重要的部分,生本理念的提出要从初中生本身的认知特点切入,强化初中生的自主学习。上机操作是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让初中生实现对计算机的验证,也是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强化。很多教师对实践操作是不够重视的,其实上机教学若是没有足够的课时,初中生的知识就会出现严重的漏洞。教师需要注意上机操作的开展一定要具备实际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以操作为基础,需要意识到上机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如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最基本的部分就是对各操作环节的认识,这个时候初中生对上机是非常感兴趣的,同时学习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未来更加深度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初中生足够的亲身了解实践操作的机会,只有真正接触过,才能对上机操作的特点以及功能有深入的记忆。

其次是讲练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普遍的情况是教师“满堂灌”讲解,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但是对初中生来说这一点并不容易体现其主体地位,过多的知识讲解会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枯燥感,让初中生无法产生兴趣,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如今初中信息技术课出现低效的问题,主要也是因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教师要注意初中信息技术课上讲练结合,让初中生有不断实践以及不断验证的过程,不要仅仅一味进行讲解。对初中生来说解决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能力,能否锻炼出这样的能力,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需要适当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提升实践操作练习的量,让初中生自主进行练习,并且注重练习的质量。上机练习关键点并不是数量,是经过适当的操作让初中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教师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操作,注意对操作内容的适当调整以及设计,让初中生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最后是反复操作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反复操作是巩固新知和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首先,上机练习数量要适当,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次,要有针对性。根据操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操作内容设计既要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又要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练习。还有,反复操作要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任务内容的设计应由易到难不能一刀切,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操作练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将初中生的主体性凸现出来,并加强教法上的改革,让初中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更加轻松地学习,提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