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戴伦华 曾素莲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邵阳 422000)
大学生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是社会的期望,作为行业、社会、国家发展的关键人才资源,大学生自身的思政素养、综合素质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对其未来发展和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而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则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相应文化素养,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指学校方面为了维持日常的院校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秩序,加强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调节心理能力的常规工作。学校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开展高质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工作,如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课程、安全教育培训或演练等。
安全意识是指人们自身建立的生产安全观念。人们在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安全威胁,这需要在可能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外界环境中,建立起能够自我戒备的心理状态。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求当代大学生能够树立起以下几种安全意识。
第一,遵纪守法。大学生在建立安全意识的过程中,需要优先加强自身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主动学法、懂法,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将法律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最低标准。规范自身行为,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由于自身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
第二,主动维护国家安全。每位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责任,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群体,更应积极建立这一安全意识,提高警惕,加强自身政治鉴别力,坚守本心和自身的政治立场,树立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安全观,从而尽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三,安全环境认知。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处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着很大程度的变化,面对的安全形势也在随之变化,因此,大学生应首先认清自己所处的安全形势,从而保障自身的认知正确,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
第四,自我调节意识。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树立优秀、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加强自身责任意识,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学会冷静分析,勇敢克服困难。建立健康的思维方式、心理品质,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心理障碍,尽量避免自己出现情绪极端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避免很多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五,随机应变意识。很多安全事件的发生是突发性的,没有征兆,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随机应变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危机事件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应并处理,争取在第一时间就能帮助自己或他人脱离危险。
第六,自我防范意识。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存在很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积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对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要具有认知、预防的准备和相应能力,尽量保护好自己,从而有效规避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可能造成危害的种种不利因素[1]。
发生校园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国社会机制正处于发展转型阶段,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认知,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社会中不免存在一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别人利益,甚至危害到他人性命等问题的出现,进而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如今,我国高校校园的整体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因此,大学生面对的不安全因素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情况,大学生受到的侵害案件或安全问题事故的数量也在随之提升,这些都是外部环境因素。其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内容不够深刻、教学机制缺乏连续性等。大学生自身缺乏安全认知和相应保护自我的意识,面对充满不安全因素的环境,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等,这是大学生安全问题事件频发的内在因素。
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文化以及西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将这些不良因素带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普遍为“00”后,他们在家庭环境中往往受到溺爱,过分依赖于家长,因此,自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这前所未有的环境,大多表现得无所适从。高校未能重视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等都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其次,大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不能掌握高效的自防、自救措施。
高校和相关负责部门没能充分重视安全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了解,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如今,很多高校都没能将安全教学课程编制为必修课程或归纳为教学体系中。仍沿用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展常规的安全教育工作,没能重视安全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其次,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以往的班会、责任状等方式,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未能及时创新优化,导致学生的学生热情难以提升,从而未达成安全教育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自身缺乏安全意识,没有掌握安全自防、自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严峻的社会形势和校园真实的治安形势要求新时代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但如今我国大学生对于需要注意的安全意识和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等,并未完全了解,学生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和相关安全常识,导致学生常会受到不同程度和方式的伤害,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最后,高校师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站在高校教师的角度上来说,目前高校教师在科研成果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压力较大,教师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情绪浮躁,高校未能关心教师的实际心理情况和工作情况,没能开展相应的培训指导工作;站在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由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心理不平衡等情绪,若没能及时发泄、排解各种不良情绪,很容易导致各种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2]。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的了解,普遍没有系统的接受安全教育,因此,缺乏一定安全认知和基础常识,对关于社会治安形势以及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等方面没有完全理解。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际自身能力来看,普遍缺乏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自身社会阅历较浅,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很大可能在未来遭受到困境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留下遗憾。所以在大学期间,高校方面应该设置标准化、系统化的安全教育课程,让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从而形成掌握必要的安全自卫自救知识,加强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进而成为能够为社会、国家贡献自己力量的新时代人才。对此,高校应重视从大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融入安全教育课程,并保障将其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从而,保障安全教育工作的连贯性。
事实上,身边发生的安全事件都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资源,高校应积极利用这些案例,开展高质量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建立安全教育基地。将生活中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汇总,通过真实的案例,明确应该教授大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从而避免重蹈覆辙,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受骗。其次,建立案例分析平台。定期公布身边发生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电脑或手机上反复强调相关问题,或是解答相关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一方面的印象。再次,开展大课堂教育工作。高校邀请公安、检察、法律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进入大学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讲座,保障教育内容做到紧贴时代发展,从而深化学生安全意识和知识。第四,加强安全演练教育。利用安全演习加强学生灾害响应能力,锻炼和提高相关指挥机构和个人救援力量的处理能力,尽量降低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在此期间,安全实践可以帮助平时缺乏安全知识的同学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其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最后,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中开展多样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开展高质量的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与有关部门和高校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重视逐级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职责划分和岗位安全教育责任,保障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能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有效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其次,高校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逐级签订责任状,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以此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高效落实[3]。
开展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为大学生普及安全意识,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相应能力,并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记录在案。切实落实安全教育的“五有”标准,即有方案、有大纲、有课时、有学分、有教师。根据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应遵循课堂授课、线上教学与线下安全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进,制定出明确科学的学时与学分[4]。
首先,为学生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将互联网与安全教育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这是当今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的必然需求。通过对相关调查资料的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生比例达到99%左右。因此,将网络作为高校安全教育的新阵地和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充分吸收在线教育的精髓,让学生的课余时间碎片化得到充分应用。使用手机应用程序、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相关的学习内容推送到学生面前。
其次,课堂授课设计为6—8 个学时,安全教育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分为人身和财产安全、大学生校园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和社会保障(校园贷款)、国家安全、文化保障等六大部分,因此,高校在设计教育教学工作方案时,应保障课程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充分突出教学重点。部分高校对此开展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工作。建立了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为目的的实习基地,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利用,让大学生体验日常生活时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以及面对灾害和侵害时,如何自救等。
再次,安全教育环节可分为8—10 个学时,主要涉及国家安全教育、消防教育体验区、交通教育体验区、电力安全教育体验区、模拟变脸系统等教育体验方式。通过安全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质量,更好地普及安全教育知识。
最后,强化安全教育实践经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学校的作用,展现外部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优势,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普及安全意识知识,比如,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讲座、在校园环境中随处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标语等。与此同时,高校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安全应急预案演练,比如,在大一新生的参与军训期间,开展学生宿舍疏散逃生应急演习,一方面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掌握安全疏散路线和正确的逃生方法,另一方面,有效将安全教育工作融于学生日常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的建立。针对安全教育工作,高校还可以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方式开展。比如,五月的防御地震减灾日,可以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学生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掌握一定逃生技巧等;十一月的消防月,则可以开展火灾灭火演习,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火灾处理程序,同时结合安全教育工作,依据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反恐袭击等应急演练,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救和应急响应的知识和技能[5]。
综上所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教育任务。想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灾害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应变能力,进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建设工作,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针对目前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明确的安全教育工作计划,落实每一个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的职责,从开展连续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明确部门责任观念等方面着手,充分借鉴成功经验,结合高校实际教学特点,制定出具备本校特色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并站在创新优化的视角考虑教学方式,以此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高效落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