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 丰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浅谈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度”的把握
陈 丰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声乐教学中“度”的把握是教学难题,学生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对于度的感觉和灵敏度各不相同,而且声乐中的“度”又极为抽象,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针对“度”这一概念的传达就会面临困难。声乐教学中最基本的声乐技巧要素包括了气息、喉位、共鸣和音量、节奏、咬字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准确把握才能获得良好的声乐演唱效果,因此关于这些技巧的“度”的把握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从分别从气息、喉位、共鸣和音量、节奏、咬字等五个方面,对声乐技巧五要素的教学中“度”的把握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高职院校 声乐教学 技巧
声乐技巧中的“度”的把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将这一难题进行教学则更加重了其难度,如何将一个抽象的“度”的概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则更是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声乐技巧要素是决定声乐演唱水平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对这些要素进行准确的“度”的把握,那么就无法准确地掌握声乐演唱的精髓,更无法灵活并准确的应用各种声乐技巧。[1]
气息控制在声乐演唱中处于非常关键的技巧地位,声乐演唱必然会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气息控制不好,或“度”的把握不准确,就会影响演唱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气息“度”的控制的教学时,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要求学生在气息上进行放松,避免紧张的状态影响声带的振动,从而使发音过于生硬。例如当学生演唱时出现紧张情绪,就会使气息频率较快,气息量增加,与正常的声乐演唱所需的气息量存在较大的差别,无疑会增加声带的压力,从而使声音变得生硬。
其次,对气息的“度”的控制的感觉进行明确的表达,使学生能够有准确的了解。气息量的控制对于声乐演唱极为重要,当气息的流量把握不好时,声乐就会受到影响,达不到完美的标准。具体来说演唱高声部时气息控制应当更加严格,这时的气息量应当较小,反之低声部则需要将气息量控制在较大的“度”上。[2]
喉位“度”的把握与声乐演唱效果中的声音质量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喉位之“度”把握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声音质量的好坏。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喉位之“度”的重要性传达给学生,并且使学生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各种声乐技巧的学习中都应当确定喉位之“度”把握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喉位的把握也是非常困难的声乐技巧之一,学生们对喉位把握的训练应当从自身的演唱效果出发,通过准确的调整来确定喉位之“度”,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别人的演唱效果来控制喉位的“度”,这样的喉位把握是错误的。
首先,教师应当使学生对喉位的安放有明确的认识,即在非模仿性的演唱中,把握自己声音的变化,正确认识颤音的发音原理。
其次,要使学生拥有喉位把握的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自然音色的条件下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发音有更加准确的感受,在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之后可以直声的基础上加入颤音,然后以此为周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喉位“度”的把握,杜绝喉位不稳的问题发生。
例如,在男高音中,学生们往往会被音高带着将喉位也放置在较高的位置上,这样演唱出现的声音就会很虚、很飘,共鸣明显不足,使演唱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对喉位的“度”的把握应当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进行控制,明确喉位控制原则。即高声部采用较高喉位、低声部采用较低喉位;女声部采用较高喉位、男声部采用较低喉位。
音量的“度”比较容易理解,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做出较准确的判断,然而在声乐演唱中,音量除了有其物理上的基本属性振幅有关联外,还与共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音量的把握就应当与共鸣的把握结合起来,准确地把握音量与共鸣能够增加声音的弹性、丰富声音的张力。教师在进行音量与共鸣的“度”的教学时,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共鸣的把握,因为在共鸣效果把握良好的基础上,音量的控制才能更加准确。
共鸣的不同形式其效果是不同的,对不同形式的控制和把握,就是对共鸣之“度”的控制,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共鸣需要进行灵活把握。一般来说,对于不同音高的歌曲需要的共鸣形式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低声部的演唱时一般共鸣区也会偏低,可将共鸣集中在胸腔。而高声部的演唱时则会将共鸣腔体提升,集中在头腔共鸣。各种不同的共鸣形式所发出的音高与音调差别较大,只有对自身的共鸣效果有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获得更好的音量与共鸣控制效果。[3]
声乐演唱中的节奏把握一般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声乐演唱技巧要素,歌曲的节奏可以说是歌曲的骨骼,将歌曲的整体架构做出明确的划分,不同歌曲节奏快慢的把握就是节奏之“度”。对于节奏之“度”的教学与训练,教师可首先选择一些不同快慢,但同样节奏感较为突出的歌曲让学生进行训练,不断体会歌曲中节奏带给自己演唱时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这样就能够对其进行准确地把握与正确的表现,从而将作品节奏演绎得更加鲜明。例如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一首节奏感极为鲜明的歌曲,教师以此为训练歌曲,让学生们在不断的训练中寻找节奏感,从而提升对节奏“度”的把握能力。
咬字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控制咬字与发声之间的平衡。我国语言中汉字的发音特点在于“字正腔圆”,转移到声乐的演唱中,就对咬字与发声之间关系的把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由于声乐演唱技巧中对音质、音量等声音元素的控制非常关注,而缺少对咬字的技巧性把握,因此咬字的“度”的把握往往难以实现与发声之间的平衡。然而咬字对于歌曲的演唱效果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咬字不干脆、拖泥带水,往往会给人以吐字不清的听觉效果,或者使声乐作品的艺术感缺失。所以,教师应当在重视其他技巧之“度”把握的同时,对学生的咬字、吐字提出要求,避免出现字包声或声包字的现象。
歌唱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对起感觉完全来自于人的听觉体验,而对于歌者本身,则除了听觉体验之外,还有自身对声乐技巧要素的“度”的把握。然而要真正的掌握各种声乐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准确把握其“度”,无论是气息的控制还是节奏的把握,或音量的控制与喉位的把握,都至关重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就是要将这种声乐技巧的“度”的把握的能力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其真正拥有声乐艺术的能力。
[1]刘元平.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艺术审美把握[J].学周刊,2015,17:236.
[2]买岩萍.声乐训练中“度”的把握[J].艺术教育,2011,04:82.
[3]马冲,马金龙.浅谈声乐训练中的对立统一与其“度”的把握[J].陇东学院学报,2012,03:142-144.
陈丰(1982-), 男,湖南长沙。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