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高效地预习小学中高年级数学

时间:2024-09-03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实验小学 广东珠海 519180)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学科,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往往是环环相扣。很多学生在预习中遇到困难,他们困惑预习到底有什么好方法?怎样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数学预习之所以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流于形式。那么,教师要如何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前预习呢?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很多,如:笔记预习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他们预习时必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重要环节。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知识点显现出来。对理解不透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二、根据课型特点,合理设计预习任务

新课标倡导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来布置任务。小学数学的课型主要分成概念课、计算课和实践课。我们知道概念的形成是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归纳总结,在形成概念以后还要回到具体事物中,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而实践型课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同伴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在课前的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种途径展开调查,收集、整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计算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同时重视计算意识的培养、加强算法的指导,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如预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务:

问题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探究:从情景图中,我们知道《数学家的故事》每本( )元,《童话选》每本( )元。要求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应用加法计算。列式是( )。怎样列竖式计算小数的加法呢?首先要保证相同数位对齐,即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 )对齐,百分位和( )对齐,也就是要把( )对齐,( )对齐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 )。

问题2:每本《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探究方式参照问题1)

问题3:你认为小数加减法该如何计算?你能否自己出几题这样的题目并进行计算呢?你觉得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预习展示,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是有的学生漏了点上得数的小数点,个别学生数位没有对齐。因此,我便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相同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把握好预习的梯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脱离课本的束缚,展开思考实践,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中等生则要让他们带着具体任务独立预习,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对一些稍复杂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对于学困生来说,预习不但要了解新知,而且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在预习的时候就要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先弄明白,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其预习新知,会大大增加成功机会,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重拾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在布置预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设定了如下几点要求:

1.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请你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3.用你准备好的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并试着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除了书上的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对于学困生来说,我适当降低预习目标,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关系。对于中等生,我就要求他们一定要试着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第四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生布置的选做题,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活跃,不被课本上的内容所局限。

四、堂上及时反馈,切实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一般情况下,教师在上新课前应先了解学生预习后懂得了什么,还存在哪些困难,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预习反馈形式可以是老师出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效;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各自的预习内容、所得、所惑进行交流、探讨。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这一课,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上课时,我出了几道题:340×20,107×30,220×36。通过检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220×36时,数位对错了,而我本来是设想学生会把积末尾的0漏掉,但是这个错误反而出现得比较少。因此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教给预习的方法,使之运用自如,是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的重要载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