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包括中职院校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发挥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本文着重研究如何构建与乌鲁木齐市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中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1]
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结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经济产业结构是具体组成和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大量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教育,能最有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职业教育这一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建设最为密切的的一种教育形式。[2]
而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布局,最能直接凸显两者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只有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保证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结构有效融合,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等都间接地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3]
《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纲要》指出乌鲁木齐市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优化“四大环境”、建设“五大中心”、构建经开区(头屯河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区(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甘泉堡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会展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南山旅游基地、城南经贸合作区“六大产业基地”。以六大产业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基础,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需求导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石吐城市群发展,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引导产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医药和服装加工等工业领域,金融、物流、旅游、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优势明显、定位明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就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机制不健全。缺乏满足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体系,没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学校设置专业时缺乏系统科学的数据信息指导。部分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条件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缺乏行业企业的系统分析,过多考虑现有师资设备等办学成本和学生就业率,从而导致文经、计算机、汽修等专业设置比重过大,新生产技术应用类如新能源、特色医疗的专业的偏少,与地区主要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专业如现代农牧类专业存在设置“盲点”。
二是联动机制不完善。乌鲁木齐市政校企组织合作模式的引导不到位,促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规范,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经费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和企业迫于外部压力,仅采取应付式做法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联动性不高。对学校专业建设成效还未形成动态评估机制。
三是培养目标与产业要求不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质量得到提升,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从体力劳动为主体到知识技能为主体的变革,富有技术能力和科学知识的人才成了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必备资源然而,当前乌鲁木齐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劳动技术人才,主要强调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对专业的纵向和横向内容拓展不够,没有系统长远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够理想,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4]
综上所述,专业布局关系到培养人才是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合理的进行专业布局能缓解“技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加快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水平。
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应充分兼顾稳定性、效益性、发展性、前瞻性。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产业结构的需要,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用人单位职业岗位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所以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专业调整布局。
1.政府宏观调控,加强人才需求预测。要建立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人才需求预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长效性、教育的延时性以及专业设置的需求条件,同时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大规模、有目的的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预测,而不是仅仅凭学校自身力量进行市场调研。
2.立足地方经济,建立行企校政联合机制。要实现专业布局的设置符合区域产业经济结构,就必须建立政企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努力,融入地方产业的战略,整合产业的政策和资源,研究产业发展动态,确定与地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重点建设专业。职业学校结合自身性质、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整合,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
3.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在产业和行业的合作框架下,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创业人才,其优点十分明显,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应该充分论证研究,并进行创新,如中等职业院校可以采取企业导师制,给每个班级配备一个甚至几个来自企业的兼职导师,让其为学生讲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学生联系实习等,还可以采取订单模式的教育,就是企业下订单,然后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养方面,定向培养,顺利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企业照单全收,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确保了企业有稳定的后背人力资源。
4.将职业素养作为培养重点。职业院校除了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组织各种比赛竞赛,创办各种社团,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通过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迅速的找到能够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着力点,能够迅速的塑造自信,从而指引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进入社会。
总之,社会相关部门和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合理进行专业布局,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人才,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