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辽宁省沈阳市培英中学 辽宁沈阳 110023)
微课程的概念,在国内,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学者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他说,“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
随着教育工作者对更加主动的学习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和面对面教学都是尝试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变革与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课程,作为一种大胆而积极地尝试,的确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在线教学以及在面对面课堂教学中作为课程教学的组件和资源来使用。因为这样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2]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3]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4]
微课这一概念,从2013年经《中国教育报》“微课来了”这篇文章报道之后,开始在国内教育界热兴起来。据不完全统计,部分省份在微课的培训和研究上面,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在2012年开始了第一届微课大赛;河北省在2014年开展了第一届微课大赛;深圳于2013年开始了第一届微课大赛;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进行第一届微课大赛等。北京、广东和上海的微课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课的技术构成、内容的组合和框架的搭建已基本成熟,在实践推广和运用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更加直观、生动和灵活,更加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能更加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5]
微课的出现,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吸纳多领域的信息流量,充分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单调的知识传按授转化为趣味性知识传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相当的益补作用。[6]
中学阶段,学生由小学的语文数学是主科,立刻过渡到由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体育共计10科组成的中考科目。这些科目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极高,知识点错综复杂。学科之间关联性又不大。因此,将微课引入中学的学科教学中去,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频演示,把枯躁的知识难点转化为生动的图文解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启发和思维的引导,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形成校本微课资源库,那么,制作微课的注意事项,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微课时间应在8分钟左右为宜;
2.微课应限定知识点讲解的数量;
3.微课应注重受众已掌握的知识层面,并准确传授。
4.微课应注重语言技巧运用;
5.微课应注重文字简洁,图片优美;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微课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我们既不能盲目的崇拜学习,也不能面对新事物避而远之,我们要带着认真求知的心态,去糟粕存精华。作为一线学科教师,我们应多了解微课的历史与发展,多向专家教授请教,多研究,多实践,多与同事们相互交流制作使用心得。只有这样,才能使微课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7]
[1]周洁: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李卉:基于微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3]王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4]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年01期.
[6]马艳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述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5期《资源发展的新趋势》,胡铁生,电化教育研究 ,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