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我国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4-09-03

毕震宇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浅析我国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毕震宇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2)

我国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主要在高校开展,近年来也只有在普通高中部分开展相关课程或活动。本文从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符合生涯发展理论内在要求、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三方面论证了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生涯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生涯教育 普通高中 高考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开展了一项“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毕业去向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我国高中生中接受过职业与毕业指导的比例与他国的最大差距达到45个百分点[1]。可见,中国高中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有着深层次的需求。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相较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有很大改变,看似学生拥有了更多选择机会,但是如果学生却在不知道如何做出适当的选择,其实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困扰。这其实也就是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长期缺失带来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改善,那么新高考政策可能就会变成一颗“毒苹果”。

二、生涯教育内涵

生涯教育最早源于美国1971年开展的一项教育运动(Career Education),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部分学者也将其翻译成“职业生涯教育”,也出现了“生涯”和“职业生涯”混用的现象。其实按照美国教育总署对生涯教育所下的定义,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2]从我国目前生涯教育情况来看,仍有多数人会将其与“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相混淆,这其实是将生涯教育狭义化了。

四、我国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2014年在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总体看来,本次改革让高校招生自主权明显扩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也明显增强。考生由“文、理分科”下的知识学习转为兴趣导向的知识与能力学习,对于考生的重要选择就是决定选考科目考哪几科。过去高考科目是套餐式的点选,新方案则是自助餐式的单点。考生要先了解各院校要求的考试科目,再衡量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考试科目,这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权。但现实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份来自浙江杭二中和杭十一中的“入班调查”,以及通过微信升学宝对400多位学生网友进行的网上问答显示,有80%的高一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3]另一份来自陕西的调查中,问到高中生对将来可要报考的大学及专业的了解程度时,“完全了解”和“了解很多”的学生只占10%。在访谈中发现他们仅仅知道哪些是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以及该大学所在的区域,而对该大学的特色及专业设置情况不知。[4]

新高考方案中提到了多种招生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考试的形式,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和差异性。大学与高职院校、专科学校在学校性质、存在差异,因此对人才选拔的标准也应不同。本科院校希望招收到适合进行深入研究和学术探索的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希望招收到热爱技术工作、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选拔标准有很多差异。之前的高考评价标准显然更有利于本科院校选拔人才,重知识性考查、轻技能性考查,不能很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适合的考试,从而相应地影响了各类学校选拔人才。[5]

浙江省改革方案中提到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这对考生们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满足其对于高考的选择性要求,并且即使在高考中“小有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的分数线,只要在高校自主主持的综合素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学校录取。[6]

北京石景山区曾开展了一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的课题,有效验证了生涯教育能够明显改善这些现状。该研究对405名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工作的价值,40%左右的学生对于职业有关的知识不了解。通过课题,28.75%的学生认为能够对自己和职业进行了解并做出初步的生涯规划;14.29%的学生认为了解了职业,了解了社会;14.29%的学生认为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7]对一些学生追踪来看,约有8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为满意,对于职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大概有50%至60%的人会觉得对自己的专业不喜欢。[8]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活动后,高考成绩是在稳步提高,那些原来没有学习动力、职业理想的学生在生涯规划开展后,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9]

(二)符合生涯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

提到生涯教育,我们不得不提到舒伯等人主张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Super)在批判继承金兹伯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以差异心理学和自我概念理论来解释职业选择的过程。舒伯1951年的研究结论认为,个体青春期中的自我觉察程度、职业知识等与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生涯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舒伯1957年提出职业发展理论(vocational development),认为人的职业选择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环境以及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动态地发展变化的。[10]他把人的生涯发展按身心特点、发展任务等差异分为五个不同阶段,并特别强调了对于各个阶段的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可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15-24岁的探索期的任务是使职业喜好逐渐向具体化、特定化发展并确定职业喜好。我国高中生大都在15-19岁,处于生涯的探索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迅猛发展,开始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意识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所需要的条件和自己的能力差距,在此阶段如果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做出相应的努力,他们今后的生活应该会有不小的改变。

在国外,职业生涯教育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11]在我国,国家虽有一些文件出台,但是这些文件零散不成套,执行效果也是不容乐观。

1994年,国家教委下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从《纲要》的下发至今已有20年,有些学校却根本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也没有专业的师资。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不过现状是多数学校只为毕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作为公选课让学生选修,这与“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差距。

生涯教育是“终身性”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我国目前只在高校大力开展生涯教育,普通高中虽有相关指导文件,但却形同虚设,未见成效,造成了我国生涯教育的断档式发展。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学生自我职业认知问题、高考志愿(专业)填报盲目性问题、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就业迷茫问题等。所以,要在充分理解生涯教育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展教育层次,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结合其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其对职业、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力,从而构建有效的生涯教育体系。[12]

(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当我们谈到生涯教育对我国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时,我们不得不提到这样特殊的一个受益群体,那就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在初中或高中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业,或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一部分青年。按某些学者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除了尚未真正进入劳动力市场,拥有经济来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处于一种人格尚未完全独立、其行为能力包括自治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职业能力、谋生能力等等还需要得到特别帮助的人生发展阶段。而这部分群体的素质若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他们又必将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份宝贵资源。[13]

艾尼森(Acnielsen)曾在新西兰对400名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之久的跟踪研究,有86%的人员表示职业生涯教育对其作出与就业相关的决策有重要影响,54%的人员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已经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及升学提供了有益的建议,36%的人员承认职业生涯教育增进了他们的自信、自尊”。[14]

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才的培养,生涯教育将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也能意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抱负水平以及达到这个水平一般需要接受多少教育,这种自知能够在不需要特别确定某种职业目标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更加成熟。在我国普通高中系统有效地开展生涯教育,拓宽学生的职业期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职业探索可以保证学生合理分析自我和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做出有效的判断和适合自己的选择,进而保证他们在没有继续升学的情况下,仍有继续前进的目标,最终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

[1]邓宏宝.国外中学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24-31

[2][11]董琛,陈珊珊,王静.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及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7-11

[3]http://edu.ifeng.com/a/20140924/40821403_0.shtml

[4]程利娜.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93-94

[5]农莹.大陆与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2

[6]邵江樵.“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政策及解读--以浙江省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22),42-44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聚焦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科研中心主任王曦专访[J].中国教师,2014(9),20-23

[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北京市苹果园中学教科研主任白晔专访[J].中国教师,2014(9),23-26

[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生涯规划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北京市古城中学副校长沈景娟专访[J].中国教师,2014(9),26-28

[10]张洪烈.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154-160

[12]谷峪,姚树伟.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终身教育——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邓宏宝.国外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价研究之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1),58-6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