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慧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 河北唐山 06302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知识层面上,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能力层面上,要增强课程与教学研究意识,通过研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在态度层面上,要理解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更新课程与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融入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的自身独特性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导致教师在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表现出切入点不好把握、手段单一、效果割裂等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明显与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快速适应信息环境的形势不相合拍,存在“两条平行线”,甚至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动。[2]
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群体组织和专业共同体构建的合作方式。通过区内调查研究发现,学科教师能经常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师很少;教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合作交流的对象局限于同行同事以及网络,与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不到10%。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调查同样证实,83.8%的教师认为经验交流少、教研活动少是影响他们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专业发展文化氛围缺失与教师群体的强烈需求的矛盾,正在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3]
教师培训是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从区内教师的现状来看,教师对体现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评价普遍不高,部分教师表示不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依次为:效果不佳(58.6%)、内容不科学(37.5%)、方式太单一(48.1%)。对培训的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内容制定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发展要求、重视技能培训而忽视教学理论培训等都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升。但是,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推动。教师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客观的社会因素加上主观个体差异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1)管理观念不够先进。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管理水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在当前中小学校,有些管理者仍然停留在“以物为中心”的初级阶段,对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化形势不够重视,表现为重物轻人——重物质/设备管理,轻人力资源管理,在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不惜重金投入,却忽视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边缘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没有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没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师成长的价值和重要性。
(2)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制度性因素的支持,学校制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在现实的学校管理制度中,有些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功能失调或功能性障碍,成为制约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其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环境,构建良好的专业发展的文化和氛围,建立并完善专业发展相关的保障制度。[4]
(3)评价导向不够科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忽视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导致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准更多考虑在学生素质的提升上,忽略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义。缺乏指向性的评价,必然导致教师专业发展驶向“鸡肋”。
(1)职业愿景的差异性。通过统计近年来入职教师的职业愿景看出,教师的入职起点参差不齐,其入职动机明显具有差异性。一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其他出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可做的工作而选择在教师岗位上。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都产生了较大差异,具有强烈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的教师往往能够主动地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的教师显然很难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2)专业精神的不足。当前,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和专业发展认识和理解不充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精神缺失较为严重,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地位缺乏自我的认同。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求其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过分依赖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疏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专业技能一直停留在入职前的水平,因此,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动态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
(3)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 由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作用。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尤其表现在低成就感上。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社会期望值高、工作压力大)、自身的人格因素(队伍年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情绪和行为上产生不良反应)等。这些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型和内驱力。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能够在教学中恰当、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且,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与自己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一般的教育专业知识、与教材有关的专业性知识、教学推理能力和信息资源设计应用能力。因此,要全面引导教师梳理正确认识信息时代有效获取及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确立有效利用信息进行终身学习的新观念,培养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要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多种资源,使全体教师自觉主动地把自身的专业发展融入到专业学习及生活中,促进自我追求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的不断完善,使其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中。[5]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要积极营造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专业发展氛围,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拓展校本教研、听课观摩,专家引领、校际合作等多样化专业发展平台,建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奠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2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建设完备可靠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健全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依托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培训队伍,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作为核心培训内容,将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大力拓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6]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潜力按需施教的原则,操作为主讲授为辅、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使教师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无论是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信息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化的价值。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时代性的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回顾反思,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为全方位实现教育水平贡献力量。
[1]《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应用策略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
[3]《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4.
[4]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7期.
[5]傅德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研制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7期.
[6]《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