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兰友胜
(广西宜州市高中 广西宜州 546300)
情由心生情更美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进行情感励志教育
兰友胜
(广西宜州市高中 广西宜州 546300)
贯彻新课标,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进行情感励志教育有助于完成语文的教学目标,更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何有效地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情感励志教育?本文就诗歌创作背景分析,文本反复吟诵、情感深度拓展等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励志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古诗词 情感 励志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更进一步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是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优秀的诗词作品,都是诗人们的真情实感,人生遭际,热泪乃至生命的结晶。因此,诗的情感才是诗的灵魂。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质兼美的诗词作品,能滋养学生性情,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灵魂。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实行情感励志教育,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进一步体会诗词的内涵,使他们得到健康美好的情感的熏陶,提升人生的境界。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完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由于古诗词创作的时代久远,当时的各个社会要素都与现时代有很大的差异。以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较难独立完成对这些诗词的理解与领悟,因此我们更应强调以合作探究方式,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体的不足,完成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学有所得,古为今用,滋养性情,陶冶情操,铸造灵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探讨:
创作背景的透彻介绍和分析是为首要任务,在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往往忽略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分析,多是一笔带过,而更重语文本的解读,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脱离时代、社会的背景和局限来谈文本就是空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刻了解了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当时的社会局限性,深刻理解诗人词人身处其中的快乐或痛苦,理解当时社会的共性与诗人词人的个性的冲突与矛盾。师生才能够投入诗歌情境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发现作者情感的闪光点,借鉴其中的正能量,以达自我励志之目的。我们的教材中选取多首李白的诗歌,从《静夜思》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蜀道难》到《将进酒》,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但学生对李白创作这些诗歌时的不同时间,不同心态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每首诗歌创作的片段中,是一条条的线段,而不是李白情感发展变化的曲线。因而对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乐观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必然是肤浅的和表面的,甚至曲解李白及时行乐的思想!如此何来励志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讲《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蜀道难》或是《将进酒》。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捋一捋李白人生际遇,李白情感、心态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当然,在学习方法上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及班级和个人资料共享,教师也可以提供更详实的资料让学生分析理解。比如《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单从文本上看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很容易得出作者消极悲观的结论!如此,大错矣。因为我们如果有对李白人生际遇,情感心态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之完整理解,就能明确的知道,李白的及时行乐不是消极的,只是他的另一种反抗的手段而已,包括他诗歌中很多饮酒的内容,酒是反抗的道具,不是自我的麻醉。这样的理解才是积极的,才能从李白身上领略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情怀,才能从李白身上学到面对困难的态度,自我激励,自我成才。此乃真语文。
而要让这样的激情长驻心间,时刻激励自己不怕困难,乐观向上。则必须通过反复吟诵方可。这里讲的是吟诵,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早晚读或课堂上的背诵。吟诵,可以最简单的理解为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吟诵当然与为记忆为考试得分而主动或被动的短时机械背诵不同了。有人认为古代说话原本就是吟诵。现如今,如古人说话般的吟诵“古风”又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当然,如今的吟诵,已经上升到作为一门艺术的高度了,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而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吟诵,是把它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工具,老师可以讲解吟诵的基本要领,让学生去模仿,去进入诗歌情境,去直观体会。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通过对柳永人生际遇,情感发展变化的理解之后,我们设置情境反复吟诵《雨霖铃》,深入体会柳永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就会更深刻理解人类情感的美,这样更可以超越柳永,上升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同样,学陆游的诗歌也一样,反复吟诵,更能体会这样一个“军旅诗人”的苦与乐,悲与欢,进而更加珍惜美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而情感深度挖掘与拓展就是学生超越作者超越文本情感,化为自我内在情感,自觉自愿以之为镜,激励自我。这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的工具性更多的放在了人文性之后。这里所讲的情感深度拓展,就是情感的内化,从古代古人古诗移植到当下少年心中。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观念变了,人心变了,但不变的是人性,我们身上流的还是祖先的血!所谓普世价值归根结底就是人性。比如学习毛泽东的诗歌(毛泽东诗词可理解为古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我们深入地挖掘与拓展他那种革命者的豪迈情怀,让学生能立下大志,更内化毛泽东那种百折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这样的强大的正能量的注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积极效应会结出怎样的硕果呢?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苏轼(更可以展开到苏氏三父子)人生的理解,再反复吟诵后不难对其情感进行挖掘与拓展:苏轼的诗书画等的成就,苏轼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再加苏氏三父子伟大,让学生懂得大器也可晚成,勤定能补拙的道理。
语文教学如春风,如细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才会结果,真是急不得的。这样的教法与训练,要达到师生默契,绝非一日之功可就,必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还须有软环境硬设施之配合。然,坚持则必有收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