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美希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长春 130024)
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李美希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长春 130024)
慕课的资源开放共享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加深,我们正确看待慕课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科学地利用慕课有助于充分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让其从虚拟走向现实也会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慕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近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指出慕课等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优化。
(一)大规模的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大规模”是慕课首字母Massive的第一个语义,是慕课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大规模意味着其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习的人数上没有限制,可以多达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规模。开放是慕课的外在特点,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慕课参与者不必是在校的注册学生,也不要求学费,是让大家共享的。资源共享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根本特性。这也表明世界所有的学习者能够享受到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说明这些资源没有限制,对所有的人开放,不受年龄、肤色、种族、地理和时空的限制。
(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实时交互
慕课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是其吸引学习者置身其中的一个甜头,是满足不同主体对学习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特色选择教学,而且可以实现实时交互,几乎还原了传统课程的课堂交流模式,甚至比传统课堂的交流方式更为方便、灵活。学生的作业批改能够得到系统的自动测评,主观式问题的提问能通过社交网络、论坛方式等平均在5分钟内会得到答复。这样就实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学会思考,从而有效学习效果。这也是慕课从传统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特点。
(三)课程的自我完善,使得时代特征鲜明
慕课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增加和社会各种物力条件成熟所催生的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方式。其本身能够自行产生和协调发展,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慕课的发展从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个实验,发展到世界名校的不断加盟,体系在日益壮大。
慕课首先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及时性与适切性,在传统教学中是难以做到的。其次课堂上问题导向的互动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吸收慕课精髓的部分,让慕课模式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有助于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慕课模式下,一节视频课程被分割成10分钟或者更短的微课程,相关的小问题穿插其中,就像游戏的打通关,只有答对了,才能继续听下面的内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效吸引了学生,能降低听讲时走神的概率,这样就充分的利用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者产生了疑惑,可以在线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教师或学生在线解答。遵循学习者的适合性原则,以交互式练习、社区化互动、个性化服务和及时反馈等方式,使学习者体验到了课堂的生动而有益,因此愿意积极参与和互动,更好地融入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二)有助于实现慕课从虚拟走向现实
高校习以为常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经典模式,从技术上被改变了。慕课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上的趣味化,相比较传统的教师督促式教学法,让人耳目一新。学习者从“要我学”中解脱出来,变成了“我想学”,可以按照兴趣自我探究。教育界倡导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在慕课模式下,比较普遍地得到了实施。
(三)有助于翻转课堂的实现
“翻转课堂”新在“翻转”,它把传统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而后做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过程,翻转成“学生课前观慕课的学习视频,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投入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讨论,最后再做练习与作业”的新过程,这就是它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它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中心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能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从课堂中不仅得到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使得学习方式方法有所创新和突破。
1.学生可以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学习意愿最迫切或是利用“碎片时间”在家中观看或在学校的开放视频教室中观看。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轻松地掌控整个学习进程,没有问题的即可“pass"。若有难以理解的,或反复观看,或暂停下来思考揣摩。学生还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如QQ、微信、易信等),与同伴或老师即时交流。
2.课堂上问题导向的互动交流,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把观看视频时产出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当场释疑解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投入师生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无法“闲置”,虽然他们的思维宽度与深度不可能一致,但都在参与,相互激荡。在“翻转课堂”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都可以更好地得到满足,展示出一幅“私人订制”般的个性化学习新景。
[1]陈豪.“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2]刘震,曹泽熙.“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3]张敏.“幕课”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中国电力教育,2014(18).
李美希(1990-),女,汉族,籍贯:吉林长春,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