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4-09-03

顾永旭 李峥薇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225)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顾永旭 李峥薇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225)

信息技术的扩展催动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造了诸多困境,但也内生着新的工作思路。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发于工作思路的调整,落脚于时代变迁下的适应性需求。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进一步融合新媒体的平台优势为其所用。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路径选择

一、新媒体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1.新媒体的时代内涵

新媒体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罗斯托报告”中多次出现的“New Media”一词,很快蔓延开来,成为炙手可热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名词。新媒体意味着和传统媒体相区别的运行方式,越出了人们以往的概念范围,彰显着新的时代特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更多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产物,具备很强的功能适应性。借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的涵义稍加扩展,即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融合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而进行传播的各种媒介渠道及交互网络的总和。

2.新媒体的时代特征

开放性。开放性是当前新媒体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新媒体以其新颖的功能和形象在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时候,也承接了开放性的特征,或者说这本身就是新媒体自我发展的特点。开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催生着风险的出现。

交互性。交互性意指人和新媒体的互动,深层的交互则是新媒体资源和信息之间的交互。新媒体在快速更新的信息空间中,凭借着各种形式的媒体的融合,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有效推送,强化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也将新媒体推到了新的高度。

即时性。即时性是新媒体用户最直观的感受,彰显了新媒体的魅力所在。即时性是指新媒体能够以最快的方式实现指令愿望。无论是搜索、传播还是资源下载,新媒体的速度效应明显。但就是这种可获得性的便利,也使得处于新媒体包围的人们更加容易沉迷其中,或者受不良生活方式的侵扰。

个性化。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最吸引年轻人的地方,就是其个性化的特征。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其提供的开放式活动平台,是年轻人活跃的主战场,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化的生活表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着消极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的困境

1.信息流动加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推动了信息的流动,使得对信息的及时掌握成为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受技术手段的推动也进行了革新。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的延后性,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的滞后性,在面对信息流动加快的局面时,难免出现乏力和无奈。高校学生群体在信息流动中所获取的东西甚至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对信息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更新和信息滞后在面对信息流动中占主动地位的学生群体时,略显被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反思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机制,及时作出回应性调整,使其工作跟上信息流动加快下的步伐。

2.信息可控性减弱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困境

新媒体提供了多样性的信息传播载体,这其中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为新媒体提供着新的营养。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传播渠道具备群体私密性,在群体内的使用者看来具有高效实用的特点。由于选择的多样性,使得这种私密性的传播方式扩散,群体外的人想获知内部消息变得更加困难。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活跃用户,其选择的信息交流方式制造着某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壁垒。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使得外部信息的获得更加便利,外部活动空间和内部群体空间的交叠,使得对学生群体的信息掌控变得更加困难,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荷和不可预知性。

3.多元价值观对传统一元价值教育冲击下的德育困境

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共生催生着多元价值观的出现。新的价值观往往会破坏旧的权威基础,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使得原本高度统合的一元价值出现了裂缝,增加了学生群体对“价值”的外部认知,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社会边界。加上西方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客观上打破了传统一元价值观的垄断效应。这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考验,即如何在多元价值共生的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位“德育”的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1.有效融合信息资源平台开展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流动的加快和不可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难点。高校校园媒体环境的变化,使其资源融合途径更加多样,且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但基于校园内部的平台很可能在信息的传播上仍会滞后于实际需要,便需要实现校园和社会的对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实施条件。当前信息流动加速,不可控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效在校园内部,在校园和社会之间有效构筑信息资源共享的融合平台,为新媒体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主动性。

2.以“主体式”思维对待互联网中的学生群体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网络的便利性造就了学生群体的个体性思维。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呈现的新特点,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如何面对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回溯新媒体的时代特征,个体化的活动方式早已经将大学生群体塑造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主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权变式的思维调整,将大学生群体视为需要引导的“主体”,而不是传统语境下被动接受说教的“客体”。在正视和肯定大学生群体的主体角色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向。

3.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潮流中合理定位

新媒体时代造就的多元价值观,使得传统的一元价值教育受到极大冲击。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群体在多元价值潮流中合理定位十分重要。面对泥沙俱下的多元价值情境,在传统德育逐渐乏力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强势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大学生依托新媒体锤炼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其中内涵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大学生群体立身为人的根本要求,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中凝炼出来的价值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新媒体环境造成的困境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为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潮流中合理定位,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的新蓝本。

[1]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汪頔:《新媒体时代与“90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期

[3]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8页

[4]王艳玲,王磊:《当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途径探析》,《新闻大学》2014年第10期

[5]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7]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