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基于借鉴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思考

时间:2024-09-03

刘桂林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贵州贵阳 550081)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基于借鉴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思考

刘桂林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贵州贵阳 55008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索的议题。文章以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应用,从积极心理学的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积极心理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0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具体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主要原因、研究内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自此积极心理学开始被世人所熟悉。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由此可见,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目标和本质。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高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复杂的国际事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未来的兴旺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部分教育者对本职工作责任感弱。部分教师主张把西方价值观引进我们的课堂,这实际上是在“普世价值”的幌子下,用西方价值观来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攻击诽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敌对势力的代言人。其中不乏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发表牢骚,发泄私愤,没有充当教书育人的模范,不是正能量的传播者,这样的教师扭曲了大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功能。

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积极心理学能够积极关注和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尽量关注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品质并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时,积极心理学能有效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积极的人生规划等人生问题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挫折应对、适应发展,以此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对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如果老师的整体政治思想素养不高,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出现不足,甚至导致学生失去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果教师本身价值理念出现偏差,持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就不会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反而会把学生引向更消极的层面。因此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培训或者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课堂中来,还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增进师生友情。教师的积极的人生观通过讲课方式潜移默化的感化学生,也可以倾向于调动学生的激情,可以在一个互动的氛围中将自己所讲的知识更好地传播到学生思想中。在提高老师政治思想整体素养的同时,需要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政治思想创新,这样可以从学生刚刚启蒙的时候起到关键作用;老师还需要对社会的很多信息进行掌握,将社会方面的东西传播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看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希望在教师的努力下,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方面政治思想素养。

(二)关注学生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才更容易获得情绪和生理的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积极心理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等。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理趋于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处于关键的形成期,因此,他们更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建构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三)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征

积极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或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

活的意义。(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积极心理学注重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从而过上良好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这些心理追求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教师而言,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这种角色的担当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能力,从而树立他们应对问题的信心。

四、结论与展望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由于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来贯彻积极心理学思想,因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区分为积极理念的应用维度和积极方法的应用维度。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觉与新的研究取向,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刘桂林,女,苗族,贵州遵义人,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