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珍视课堂生成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时间:2024-09-03

蒋爱萍

(兰溪市柏社中学 浙江兰溪 321116)

珍视课堂生成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蒋爱萍

(兰溪市柏社中学 浙江兰溪 32111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课堂上会涌现出超出预设之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学生对教材、对课堂组织的思考,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闪烁着灵性的火花。是一线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觉察敏锐,捕捉迅速,就能及时把握这些难能可贵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主动自觉学习构建知识,我们的课堂定能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语文课堂 珍视生成 激发潜力 提升素养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课堂上教师就不能无视学生的需求,一味地跟着“预设”跑。我们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让生存之花在预设中绽放。

一、课堂生成激发学生无穷的语文潜力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改学生分小组“餐桌式”围坐,教师要从讲台走下来,走近学生身边,俯下身子倾听、发现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他人及文本的不同见解。在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再拘束,往往能畅所欲言。课堂涌现的动态生成,自然而然就成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道亮丽风景。

有位老师上了朱自清的《春》,珍视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课堂好。课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做了这样几件事:1、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文中发现的大自然的美。2、评一评作者的表达。3、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述春天大自然的一种景物。同学们兴味盎然地选择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来鉴赏评析。下面是学习小组的讨论内容:

清之组:“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天小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荣之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写得好讨人喜欢。”

峻之组:“我们小组不同意“清之组”的评析。“嫩嫩的”“绿绿的”不应该是“刚钻出来的小草”的特点,表达的是作者的惊喜之情。”

(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议论开了。)

“对啊,小草刚才土里钻出来的时候,怎能是“嫩嫩的,绿绿的”呢?

“你们谁见过刚才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

“不应该是‘绿绿的’,应该是‘黄黄的’。”

“对!对!是嫩黄的。”

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同学们刚才的议论分析很好,非常有道理,说明同学们平时善于观察,而且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真的不错!掌声送给大家!但是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呢?”“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大家用眼睛看到的‘小草刚钻出土’的颜色,而作者写的是用心观察到的‘小草刚钻出土’的颜色,这之间就会有明显的差别。为什么呢?大家试着讨论一番。”

(接下来的讨论似乎比刚才更有兴致)小组总结:

清之组:因为小草钻出土,它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不断生长,春风一吹,它很快就“绿”了。

荣之组:朱自清先生这样写,就是把小草写“活”了,表现了小草很强的生命力。

峻之组:“嫩嫩的”写出了小草的可爱,“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旺盛生命力。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茂之组: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春天的可爱和蓬勃生机。

教师总结:对!‘嫩嫩的’,‘绿绿的’正是对刚钻出土的小草的生长状态的描绘,表现了春天小草的旺盛生命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美文的典范,清新、诗话的语言具有跳跃性,想象空间开阔。同学们应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领悟《春》的语言美。

这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更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生成之后学生无穷的潜力。

二、课堂生成蕴含学生丰富的教学信息

课堂生成往往是不经意间情不自禁地发出的教学信息。它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堂学习状况,对课堂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以及对待课堂学习的态度等有极大的关系。

(一)反映学生的知识经验

教师在课堂预设中必定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体验,它是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新课程倡导的“在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理念就体现了这一点。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突如其来迸发出的声音更能准确体现学生当下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认知状况。

(二)反馈课堂学习的层次和深度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学习困惑甚至错误的想法,大多是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是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评点过程中情不自禁的流露,不仅是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如实体现,也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同时还应该是教师进一步组织教学的切入点。如果教师无视这些动态生成,一味地按预设行进,学生是失望的,久而久之学生很有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反之,要是善于捕捉,在学生课堂学习现有的层次和深度点上加以引导,就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让课堂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涌动着青春的活力。

(三)表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

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学习中必然呈现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思想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他们也会因年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珍视学生思维的结晶,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表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

课堂上最不愿听到的是:“对”“不对”“是的”“懂了”等简单机械没有内涵的声音。这是学生仅仅满足于听老师或是学生讲析,自己懒于思考的典型表现。自己不积极思考,自然提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上课也就只能作些“人云亦云”的简单判断式的反应。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特别是预设之外问题提出,必然是学生深入思考的结果。生成的信息越多折射出学生学习态度越积极主动。

三、捕捉课堂生成提升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

(一)顺水推舟,深化知识

新课标指出: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鲜活的生命体互相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新的教学目标。这正如布鲁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只要我们教师面对完全超出了你的课堂预设的生成,能及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引入新的学习和讨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高,效果会更佳。

(二)因势利导,拓展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能够提出问题比能够回答问题更重要。它是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的真正体现。课堂质疑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尤显重要。现在的学生阅读面广,拥有的信息多,再加上思想敏锐,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教学中只要善于利用,因势利导,就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切入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化错为宝,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关注教育细节,他认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的往往不是在大是大非的处理,而是那些不易觉察的细节的捕捉和决断。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流露一些不正确的声音。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点拨或匡正,如能化错为宝,课上“错的声音”将会演绎成教学中的精彩。

[1]《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3]蒋国和《善待学生课堂上的回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