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石有权
(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中心校 吉林洮南137116)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
石有权
(吉林省洮南市大通中心校 吉林洮南137116)
教师的良好语言能力,一面可以使教学顺利的完成;一面还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因此它一身而二任,一面用于传播知识,一面用于育人。这,也是教师语言艺术修养所以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讲课时教师的语言听来悦耳,给人以悦愉,就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教学效果。
要使语音悦耳,就要做到:
1.声音亲切。母亲的“摇篮曲”因为它声音亲切,孩子听起来就感到安适,教师亲切的声调,可给学生增添信赖感。亲切的声音来自亲切的情感,母亲和孩子讲话亲切,是以爱为基础的,教师基于事业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讲话的声调才能亲切。
2.声调柔和。声调柔和除了情感外,发声、用声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中央电视台的邢质斌、李修平、孙小梅、杨柳、罗京、赵忠祥、王刚等的声音就十分圆润、淳朴,听来给人以柔和舒适之感。邢质斌的播音,几十年来一直象银铃一样的清脆、甜美和响亮。巴西电视剧《女奴》伊佐拉的配音演员向隽珠的音色,也有独到之美,且能够随心所欲,屈伸自如,《女奴》在我国倍受欢迎,其配音成功是其重要的因素。
3.富于音韵感,即音调要有抑扬顿挫,钢琴、小提琴、黑管、萨克斯管音色虽美,如果一直按在同一音域的一个键钮上单纯重复一个音节一个音调,那么乐音也就会变成噪声了。抑、扬、顿、挫就是音调的高低、快慢、长短、强弱、配合要错落有致,波澜起伏,有节奏且能做到高而勿噪,低而不咽,恰到好处。
如果声音平淡,如和尚念经一样必定催人欲睡。声音过高,叫人震耳欲聋,刺激太强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过低的声音,听起来吃力,听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就会使人疲劳。讲话太快,嘴巴象机枪喷射,使人应接不暇,难以招架。
一桌色、形、味佳的丰盛筵席,没有多种山珍海味和调料就难以办成。土木工程没有充足的砖瓦、木料也难以竣工,教师的语汇不丰富,讲课也一定干瘪无味,苍白无力。《聊斋志异》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作品,除了语言简练外,词汇丰富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如用来表示“一会儿”的词汇就散见在:未几、须臾、俄而、少顷、瞬息、瞬间、少时、顷刻、顷而等十几个之多。语汇丰富,讲课时可以左右逢源、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体、措词清新、出口成章。必要时能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反之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教学中会产生枯燥生硬,兴味索然,进退维谷,捉襟见肘,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的毛病。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知识浅薄,阅历不足,讲话就不能有份量。语言的力量在于内容的充实。你的知识丰富,教材钻得深,钻得透,讲话或讲课才能抓住要害,才富于概括性,才有说服力,所谓游刃有余,就是指功底好,所以没有一桶就倒不出一碗,这就足以说明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性。否则就舍本逐末,只有在专业上下功夫才有发言权,充实性就是知识性,知识丰富了,讲课才能阔达、潇洒和充满自信。
冷冰冰地“客观主义”讲课,自然会增加师生间的距离,教师的职业不是教书匠,他既“解惑”又“传道”,还要“授业”,通俗的说法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不能光靠从理论上、从逻辑上给学生知识,也要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所以教师讲课时不能象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卫道者、说教者的姿态最不受欢迎。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沟通师生的情感,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心心相印和水乳交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只有教师“诚于衷而形于外”,充满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憎情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们的心灵。聆听列宁演说过的工人们说:“列宁本身就象一团火,所以才能燃起我们工人情感上的共鸣”。许多悲剧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都在于情感的力量。
讲课虽然是项严肃的工作,不比说相声、讲评书,但是也不必过于拘谨和一本正经,正襟危坐,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和“圣人主义”十足。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自然,幽默绝不是信口开河,甚至低级庸俗。老舍先生、侯宝林、卓别林、肖伯纳和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艺术上的成就和他们语言的锐意幽默是分不开的。幽默用于教学上还能启迪学生的思路,教学中有时使用一些浪漫手法的夸张,也能收到幽默的效果。
鲁迅的学生回忆说:“鲁迅先生在讲课时也常常说些笑话,而先生自己却不笑。”鲁迅在女师大讲《小说史略》时,在讲到《红楼梦》中人物时问同学们“喜欢不喜欢林妹妹”,在充满和谐情谊的课间,学生反问:“周先生喜欢黛玉否?”鲁迅说:“我不喜欢黛玉,因为她总是哭哭啼啼过日子”。
所谓幽默,也包括讲课要留有余味,要有储蓄性,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教师讲课在用语上,要处处着眼于启迪学生的思路,以增强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讲学时常常使用反诘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出结论。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不复也。”朱熹解释说:“愤”就是心求知而不得。“悱”就是口欲言而不能。所谓启发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习时,心理处于渴望知识的如愤如悱状态,引导学生动脑筋去学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至于语言的质朴性;语言的规范性;语言的清晰性;语言的直观性;语言的机敏性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了。教学语言不是孤立的艺术,唱歌、唱戏有伴奏、化妆、布景、道具等诸多陪衬因素来帮助,教学语言也有一些非语言的陪衬因素来配合。如手势、表情、目光、神态、心境、仪表、姿式、语气、健康等,忽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