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掌握大势,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时间:2024-09-03

掌握大势,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风生水起,矿业合作是其中的重要领域。矿业是一个特殊的交叉性行业,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甚至文化,都即时而深刻地影响着矿企“航程”。实现矿企在海外稳步前行,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对中国矿业走出去加以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提供科学研判、分要素指导,这正是近日举办的“丝路矿业论坛·2017”主旨所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仅仅利用本国矿产资源就完全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愈发重要和必要。因此,为了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也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矿山企业,尤其是自认为“拥有金刚钻”的矿山企业,走到了“走出去”的前台。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过去,我国“走出去”的矿企由于对矿业形势误判而高位接盘或错失并购良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要确保成功地“走出去”而不仅仅是“出去走”,判断大势是必经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大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什么是矿业大势?怎么看矿业大势?矿业大势包括全球的经济及矿业形势,矿业投资的变化情况,矿产品需求及价格走势、地缘政治因素等。关于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矿业大势,业界存在着诸如“春天论”、“严冬论”、“复苏论”等各种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观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矿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并且科学研判,前瞻性地思考相应的对策。

周期率是主导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矿产资源消费也不例外。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高尚根据需求周期理论对矿业大势做出了科学判断。

王高尚所作的报告显示,近百年来全球矿产资源消费增长20倍,划分四个周期,1994年以来20年的增长量占近百年的一半以上。以钢、铜、铅、锌消费为例,1920年以来,全球消费趋势明显可划分为4个周期。

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多将矿产资源消费的周期性变化归结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然而,在王高尚的报告中,4种金属的4个周期中全球经济平均增速显然与金属消费增长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第3个周期中金属消费增长几乎停滞,其中必然存在着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的结构性变化因素。

那么资源需求周期性变化的驱动力是什么?王高尚的报告用矿产资源消费“S”形理论作了解释,并认为大国工业化决定资源需求周期。报告依据矿产资源消费“S”形理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程度,把全球各国划分为四个集团,并把影响全球资源消费较大的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单列。以1950-2014年钢、铜、铅、锌消费量和GDP总量为对象,系统分析历史周期中谁在主导全球资源消费,谁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度高,以及资源需求弹性的变化规律,剖析资源需求周期形成的原因,进而判断未来全球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

对于大家感兴趣的未来全球资源需求趋势,王高尚的报告认为:全球资源需求进入低增长期,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可能达到50亿吨左右的峰值;资源价格将从金融驱动向成本支撑转变,资源价格处于下降周期的供需再平衡阶段,未来3~5年将处于相对平稳的中低价位周期,下一个增长周期要看印度、东盟。

对于大家更为关心的中国未来资源供需形势,王高尚的报告认为,钢铁、水泥目前已过峰值,进入平稳下降通道;2020年前,煤炭、锰、锌等将到达峰值;2020-2025年,主要有色金属和磷、硫、钾等将到达峰值。资源需求从全面高速增长步入低速增长阶段,2030年能源需求达到峰值,能源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增速分化。煤炭在2025-2030年将出现负增长,页岩气、核能保持较快增长。三稀矿产,贵金属需求持续增长。2015-2030年,铟、稀土、锂、金、银、铍、镓、铌、钽等需求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认为,我国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不变,部分优势矿产将转劣,矿业转型升级和资源全球配置是必由出路。矿业转型升级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路。这需要多方发力:政府要为企业降成本、降税负,要调结构、补短板;企业要规模化、集约化,要聚焦“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重塑世界矿业的格局。

不可忽略的地缘政治因素

当前,矿业已是全球化的产业。“走出去”根本上就是要达到一种合作共赢。因此,讨论“走出去”维度上的矿业大势,自然少不了对地缘政治的考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认为,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日渐强大,也应该对全球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观念。通观今天世界的大环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对世界和平的强烈要求。

陆大道认为,如今,我国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的关系十分良好。但是我国能源依然很大程度上要从俄罗斯、中亚地区进口,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这些国家地区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并不大。从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地缘政治上的“稳定装置”。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

中印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至今仍然在很低的水平上。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及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华民族与阿拉伯世界有着上千年的友好关系。近10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我国进口原油约60%来源于中东阿拉伯国家。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商品出口和投资,涉及铁路、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资源勘探开发、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

非洲资源丰富,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等条件差。中国对非洲的合作和援助,不附加条件。2013年,我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额已经达到2000多亿美元,分别是美国和欧盟对非投资和贸易总额的3倍及1.5倍。因此,中国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赢得非洲。

中南美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社会发展文明程度较高,已经形成较强的经济基础,社会财富已有长期的积累。拉丁美洲的资源、经济结构等与我国很大的互补性,政治关系普遍较好。

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体和经济体。我国成为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在近年来欧盟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德、法、英、意等主要国家加强与我国合作的愿望相当强烈。

陆大道认为,阿拉伯世界、非洲、欧盟、拉丁美洲,在我国崛起的过程中将是主要的外部可获得支持的力量,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经济合作前景巨大。

判断大势要有相当的定力

经历了矿业的“黄金十年”,一些老板知道了投资矿业能挣钱。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然也是同此冷暖。但是,在有些老板的意识里投资的惯性思维还在。

对此,中国矿业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王家华表示:“这是个普遍现象,特别是转行的民营企业,基本‘靠着感觉走’。”

据介绍,矿业行业内的常识是,贸易看当年,勘查看五年,开发看八年,并购看中长期。“大势怎么看?当然要有大数据支撑,拍脑袋不行,凭感觉不行,只看当前矿产品价格也不行。”王家华表示。

对于当前忽晴忽阴、似热似冷的矿业形势,判断定力在何处?王家华表示,大数据证实,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地“三去一补一降”,使目前的矿业呈现出“产业健康性提高,还不能确认复苏”的态势。因为金融危机前,全球经济平均增长4.5%,而去年增长仅3.1%,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跌很厉害。数据证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矿业何言“春天”?有人认为,印度和东南亚各国会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会接过中国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接力棒,对全球矿业带来提振作用,但大数据也反映了今后10年不太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自从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矿业“走出去”不断深化,特别近年来“走出去”的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有机构对2016年的中国矿业33宗海外并购项目作了量的分析,以资本市场的反应为依据,正回报率达到66.67%~72%。“其实无论‘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其他国际矿业合作,一把总钥匙就是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对中国矿业而言,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尤其要注意资源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机结合,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出境能战,战之能胜。”

那么现在是否是“走出去”的最佳窗口期呢?王家华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他强调,“走出去”的对象国、矿种是需要筛选的。据了解,最近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已经完成了46种主要矿产2020-2030年的供需情况论证,可以为中国矿企“走出去”提供服务。 (本栏目系列文章摘编自《中国矿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