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宋清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战;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此,笔者认为,建设绿水青山不是将山和水染绿,也不是守着好山好水不让任何人亲近,更不是一句为了迎合公众而喊出的口号!从总体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多重重要含义。
第一,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社会的进步发展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种生产资料中的一种。譬如在农业种植方面,优质的水资源能够保证农产品在最初的生长环节就健康绿色,让人们吃得放心。优质的生态资源还能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这对当地旅游业以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优质的生态资源环境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创造出超越前期的GDP水平。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不造成资源浪费,也是一种财富。譬如我国曾一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经济也在短时间内看似快速发展着。但没有预料到的是,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也让先污染的模式支付出相当高的“利息”,我们不得不花费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经济代价来治理,这令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打折扣。
如今,我国依然在为曾经过分追求快速发展支付着因破坏环境而生成的“利息”。而如果我们在数十年前能够于发展经济、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必然会更加健康。
第三,绿水青山是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净化系统,如果全世界都能够遍布绿水青山,那么其对于全球人类而言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须知,优质的空气、优质的土壤、优质的水源,是人类健康生存、生命繁衍的重要基础。
优质生态环境产生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知晓这一点的人定然不在少数。然而,在当前,相当多的地区看重的依然是眼前利益,而不是未来的发展,这些地方在大喊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却在继续从事着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的行为。
绿水青山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来不得心浮气早躁,不宜以强制性的手段要求各地完成所谓的环保任务,否则有可能会出现反向效果。
要求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将原来污染的环境修复,达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并不是一项轻松工作。当地人会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维中,用土将污水掩盖,买来新的树苗种在指定的地方……以此来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如此一来虽看不见“污水黄沙”了,但土却早已成为毒土,树苗也无法扎根,国家为此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儿。
要让绿水青山的建设有效落实,需要让全社会都知道这些工作不是强制性任务,而是惠及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让各界都能知晓绿水青山不仅会让环境更为优质,更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收益。因此,政府更需要引导人们建设、优化绿水青山,而不是强制性地给各地官员们下达硬性命令。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
当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地方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有些地方被改造成为了景区,有些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到了综合提升,有地方因为优质的生态环境获得了大型企业的关注,令招商引资变得更加容易。
重新恢复绿水青山,需要人们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环保工作中的投入虽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收益,而且产生的收益也不会是直接收益。而一旦政府出资将污染严重的村镇实施环境重整,优质的环境便会吸引来不少游客观光,当地居民会因开发旅游产业而持续获得收益。从表面看,政府出资之后似乎没有获得真金白银的收益,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却助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照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只有通过能够获得更多收入、惠及老百姓等方面的引导,才能真正令各地政府以及各地老百姓真心实意主动参与到绿水青山的建设之中。当然,这种方式并不会百分之百有用,对于那些只会伸手找政府要钱的地方,即便采用了强制性手段也没有用,也许只有等到在看到其他地方完成了绿水青山建设后获取了源源不断的收入,那些落后的地方才会开始省悟。
政府还可以将部分绿水青山的建设工作“外包”给企业,让这些企业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方式来改善环境,并达到政府制定的验收标准。在改善完成了之后,企业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经营权,通过经营管理所改造的区域来获得盈利,并保证在经营的同时不对改善后的环境再次造成破坏。待经营期限到期后,由政府收回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又能够为企业提供投资收益回报,最重要的是改善、优化了各地的环境,起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可见,环保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能够起到多方面积极作用的产业,其意义重大。
绿水青山看起来像是农业工程,实际上更是一项综合建设,囊括了综合科技、生态、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由是观之,绿水青山的建设与大部分行业一样需要三个重要支柱,人才、技术以及资金。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生物种类品种不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什么样的环境引入什么类型的生态植物、引入的生态植物会否成为植物杀手、保护的方式是否影响当地物种平衡、保护的手段会否导致当地环境恶化等,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加以研究与践行。
人才对当地情况的影响是一方面,而如何实施则是另一方面,让荒山荒漠成为青山绿地、让污水变得清澈,需要采用匹配的技术设备,在专业人才的指引下进项各项工作。
那么,该如何引入人才和技术呢?资金往往是关键因素。资金有主要来源的两个方向,一是政府财政拨款,鼓励人才和技术参与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当中;二是企业投资,通过前期的投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后期再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及使用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