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韩立品 许诺言
(北华大学 吉林吉林 132013)
多数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的教学,长期不能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师理论体系的完善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许多《和声学》课程专业教师多年来一直探索研究的目标。虽然在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成果、新突破,但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近年,全国高校师范专业的认证工作一直在有序进行着,对师范专业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系认证,其中关于创新课程的开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声学》这门师范音乐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是最具有创新特点与创新价值的课程,能够培养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和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理论知识满足不了民族五声调式在和声方面的需要,高师音乐专业的和声教学一时还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是对各方面因素的几点思考[1]。
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特点,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自然需要开设很多课程,在专业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各门课程的学分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各门课程学时均分之后,和声学课程的学时变的稍显不足。和声学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作为主干课程上下游衔接的课程较多,如果掌握不好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国内很多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大学下设的音乐学院以及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所使用的和声学教材基本以国外的教材居多,比较典型的是苏联时期的《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著)。这些国外经典的优秀教材解决了我们国家早期《和声学》课程教材上的短缺,由于这些教材受大小调体系的限制,无法满足民族五声性调式旋律在和声技术上的需要,国内很多作曲家、和声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出版了在大小调体系之外,对民族五声调式和声理论的研究成果。
鲜为人知的是桑桐先生的《和声的理论与应用》的出现(上下册),填补了当时国内和声学教材的空白,解决了一部分五声调式和声的短板,主要是满足音乐学院作曲等专业教学的需要,不适合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使用。
当前国外教材依然被大量使用,主要原因是大小调体系和声理论有着较严密的逻辑性,通常掌握好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教学的基础入门比较适合,但在学习到一定阶段之后往往无法跳出“所学的圈子”对后续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容易思维固化影响适应其他类型调式和声的变化。
国内的音乐家、和声学专家出版的和声学专著,多是和声学领域探索和研究的成果,往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科研属性,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流行、爵士、摇滚音乐和声语言的需要,更加急需一本涉列广泛涵盖多种调式与艺术风格的和声学普及教材[2]。
高师音乐专业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大多数都是由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多数是一人负责一门理论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涉及相同的知识点比较多,没有相互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容易出现相关知识点的遗漏和盲区,课程之间不能够孤立的“就事论事”,及时加强各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较好地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浪费有限的学时和资源,同时学生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提升课程间的相关知识的交叉与联系。
前些年高师音乐专业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就整合了《和声学》《曲式》《复调》《配器》作曲理论四门课程,主要是教学推广的不够好,慢慢就又改成原来的教学模式了,个人觉得《多声部分析与写作》非常适合高师音乐专业的学习需要,重实践、轻理论。整体思路框架非常好,某些方面是很有前瞻性的,只是教材编写的还不够好,参与编写教材的专家基本不用,教学实践的教师又不能参与编写,教学实践起来有些脱节。
这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高师音乐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理论创新,强化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强调了师范专业的适用特点,重视了实践需求和简单可操作性,取得了师范专业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3]。
一切理论来自实践的归纳总结,同时又指导于实践的具体过程,突出强调实践在理论环节中的重要性。“高师和声教学也只能是枯燥的、经院式理论传授,把本应是充满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变成众多需要谨慎处理的规则的灌输。”这充分说明了单纯只停留在谱面的习题作业训练,也不能够培养出师范专业的创新人才的,是不能够满足当前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当然,在教学中需要有充分的实践应用环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能完全听从于教科书式的理论要求,而是能够根据音乐的具体需要来完成和弦的配置和使用以及和声进行(特别是和声变奏的训练),这个难度很大。教学过程往往很少有时间让同学们一一体会,很多同学都是毕业工作了好多年后,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才逐渐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高师音乐专业和声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研究和探索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如下。
目前,湖南省的部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已经把《和声学》课程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课时间为三年,几乎贯穿到整个本科的学习阶段。充足的学时规划完全可以把《和声学》课程教学的进度推进到更的高层面上。
可以在《音乐理论基础》课程的调式部分直接衔接《和声学》课程内容,使和声的相关知识能够让学生们尽早得到了解和学习,以便在正式开始和声学习的时候,可以省略前面基础部分,变相增加了学时。可以有效减少绪论等简介基础部分的教授时间,直接讲和声学的主体部分内容。分成讲授、实践与作业、强化与分析等三种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内容,解决不同难点问题。这也是下一步教学改革探索研究的主要方面。
在学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学术讲座的教学形式针对民族五声调式和声部分进行详细的讲授。当然也完全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而且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可以完成五声调式和声部分的讲解,也能够不占用其他学科有限的学时,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完成学术讲座的任务。
目前国内的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中四部和声写作训练部分,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很多院校弱化四部和声写作训练,甚至完全取消。而且四部和声写作训练几乎都是在《和声学》课程教学的最初阶段进行的。
选择使用适用的和声分析谱例,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高师钢琴基础教程》与《车尔尼599》都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们非常熟悉的钢琴教程,既可以解决民族器乐入学学生识五线谱慢的问题,又能方便解决以管弦乐器入学学生同时看两行大谱表比较困难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使用《车尔尼钢琴教程599》练习曲的最初部分都是C大调,并且练习曲和声技术的难度也是一步步渐进增加的过程,非常适合和声分析教学的最初使用,很容易获得学生们的认可。
这种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减轻了学生的最初入门的压力,激发起学生喜欢学习和声的兴趣。过分强调和声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依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客观实际需要相协调,都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计划和效果。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规划,基本上都是“模仿”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原因之一是很多高师院校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师多为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毕业生,对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课程设置是极其熟悉并能简单加以利用。以《和声学》课程为例,音乐学院作曲系下设和声学教研室(拥有多名专业教师),高师院校的音乐系(音乐学院)很多都只有一名教师担此重任,甚至是其他专业教师兼任《和声学》课程教学。有的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不开设《复调》课程,有些学校没有能讲授《配器》课程的教师。
作曲技术理论的“四大件”课程都开不齐的学校谈何课程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某些学校恨不得让这四门课程都由一个人讲授,节省人员编制与支出,又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突出“一专多能”的价值体现,违背了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缺乏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摒弃了作曲理论课程联系的系统性。
可以把和声学作为主干课程,上游学科为试唱、乐理,下游为合唱、歌曲写作、钢琴即兴伴奏、电脑音乐制作(MIDI制作)、平行课程为复调和曲式。为了能够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相关学科的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深入了解各科教学大纲的教学安排,通过相互听课了解彼此课程的进度和内容细节,避免浪费学时重复建设,同时可以防止和扫除各学科教学中的盲点,使学生对主要学科之间的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上有了更为科学系统的视角。
目前,电子版和声书与乐谱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而且很多互联网平台还有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精品课视频,教师可以借鉴学习。同时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优秀网课进行自学,不受专业限制自由,扩大了学习范围,改变了只听“一家独谈”的尴尬局面,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设想和创新发展。
《和声学》课程教学应与高师音乐专业的特点相统一,突出培养中小音乐教师的使命任务,这需要涉及的知识面既要宽而且要广,能够相对容易掌握并具有一定实践性与探索性。要能够结合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需要,强化实用性突出的钢琴即兴伴奏、单旋律歌曲改编合唱等多方面种类能力。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学方面的“多变手”,强调“一专多能”的师范特色,能够满足新时期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的客观需要。
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比赛,例如:作曲比赛、和声比赛、即兴伴奏比赛等等,既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又能够提高理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增设一些有趣的奖项能够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更进一步加强教学和实践的相互融合。
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开展学术讲座和理论研讨会,让学生们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的各项活动能够与教学客观需要有机结合,让理论学习好的同学一样可以登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促进优秀学生达到引领带头的作用和价值,改善学术空气提高整体学习氛围,使同学们能够体会出和声学习中的乐趣所在。
总之,高师音乐教学专业和声教学中一直都还存在着不同的困扰,只有不断地分析矛盾的各方面因素,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积累,同时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新时期能够适应新变化,寻求新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