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09-03

左秀梅 冀梦燕 李艳萍 纪振霞 宋彬彬

(1.保定市涞水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河北保定 074100;2.保定市涞水县涞水镇学区西关小学 河北保定 074100;3.保定市涞水县涞水小学 河北保定 074100;4.保定市涞水县涞水小学 河北保定 074100;5.保定市涞水县三坡学区紫石口小学 河北保定 074100)

引言

我们要想真正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健康,除了保障孩子身体健康之外,还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仅要求他们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措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二者融合得相得益彰呢?

一、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加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使儿童在心理上极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学生年纪尚小,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独立意识,使得学生心理出现异常。生活中,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生活琐事都包办代替,使孩子极度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与抗挫能力。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或者父母忙于工作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责任的缺失,缺乏亲子沟通,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或麻痹心理。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到所有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塑造好学生完善的人格,既要做好知识的传递者,又要做好心灵的塑造者。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时,缺乏解决问题、化解困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随时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二、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上的焦点。

1.主观认识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

一些管理者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流于形式,做一些表面文章,没有花费时间与精力思考这一课题;还有的老师错误地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淆,认为二者是等同的。一些家长在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上,仍然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内心需求不够关注,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依照自己的意愿盲目地给孩子补习功课,使儿童心灵缺少阳光,以至于其心理行为上出现偏差。这些客观因素使孩子心理上产生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学好各门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存在一定局限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而且各地情况存在差异,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探索,发挥集体智慧,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在常态化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教好书、育好人。但实际上,教师在设置学科教学计划时却很少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根本不考虑它。目前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科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为薄弱,优质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当前迫切需要建立起人员稳定且踏实团结工作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执教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变化是孩子的常态,需要教师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不断完善监督管理和监督机制。只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专业

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通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不断研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教学中注重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尊重学生,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愉悦的环境中习得知识与本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学生学好各科知识而做的功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会面临多种困难,要善于在解决困难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走近学生心灵,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课堂上,教师投以学生的每一个欣赏的眼神、诉说的每一句贴心的话语,都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优化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放飞激情,充满阳光和自信地成长。

三、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非常切合现实需求的有效途径。

1.有助于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各学科教学资源中都有所包含,这些资源有的呈"显性",有的呈"隐性",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准确提炼出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些资源,为自己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与深化[1]。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一文,我们执教这一篇课文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雨来被人们称为小英雄的前因后果,从而教育学生像这样的英雄人物学习,具有不怕困难、坚守信仰、热爱祖国的心理品质,做一个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2.切实符合时代现实需求

传统的学科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内心诉求不够关注。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主体,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强调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智慧与技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洞悉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旅程。教师只有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寻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能真正打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有利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又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向导,所以,教师必须要做一个内外兼修的"完人"。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调适心理,面对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这样学生就拥有了一个和谐而又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教师要具备三点要求:一是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拥有饱满的工作激情,丝毫没有职业倦怠思想;三是扎扎实实搞好个人研修,使自己具有胜任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履职能力。

四、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者研究与探讨的教育课题,既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搁置于各学科教学之外,又不能把它作为主体存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所以我们把它表述为“渗透”。

1.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小学阶段的每一门学科内容中都有所体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都属于道德意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都属于道德心理品质。而这些资源本身都包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之内。教师执教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要秉持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这些德育素材都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言行是否端正,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否正确,儿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存在偏差,心理就会出现异常。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把握好课程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贯穿于相关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应该作为教师崇高的使命。

2.科学设计心理训练环节

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合理寻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把握好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展现完美的自我。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为祖国接班人的重要条件,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和教育的。教师们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科课程中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切入点,设计好心理训练的相关环节,对学生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科学课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实验操作活动,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制作等。这类实验操作活动极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儿童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使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实践与探索,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了自然科学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孩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良好的学习心理。教师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必须注意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3.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缓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课堂中,教师要以生为本,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教学,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能够聚精会神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做好教师的一个重要前提。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点,与学生的心灵多沟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爱,学会与学生“共情”,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教师既要帮助孩子学会知识,还必须为他们心灵健康成长引好路,成为与学生心灵互通的成长伙伴,洞悉学生心灵成长的足迹[2]。

4.教会学生理解团队合作

因为团队合作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团队合作意识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各科的新课程标准都强调要注重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继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中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成败,每个人都要为团队的成功尽力。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团队成员要互相信任、团结互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观察,确保小组全体成员都“各司其职”,教育学生要对学习任务全力以赴,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地获得感。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那些敢说、爱说、乐说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合作才能够充分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教师要怀着热心与恒心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5.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挫折是人们在做事情时受到的阻碍和干扰,如若处理不当,就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可能会有不良情绪,耐挫能力差的学生还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不求上进,甚至会诱发抑郁倾向,不能正常学习与生活。有些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性格懦弱,面对挫折与失败萎靡不振。因此,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是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与学生交流情感,让学生发泄内心的不愉快,引导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直面挫折,经受住风雨的洗礼与考验,能够正确认识和抗击生活与学习中的不愉快,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与抗挫力,做生活中的强者。比如,我们在讲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海伦·凯勒的一生,从中让学生被其精神品质所感动,从而对其产生敬仰之情,教育学生向海伦·凯勒学习,做一个有毅力、有信心、有爱心的人。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列举身边鲜活的典型,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健康成长。总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好抗挫教育,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催生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品质。这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要彰显对学生思维开放性的引导,激励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不被“旧方案”所禁锢,乐于思考与探究,学会创新;二是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都要多元化,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创性见解,多元化评定学生的习得规律与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三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与特点采取有效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针对各学科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内容涉及的领域更广了,评价内容的精准度更深了[3]。例如,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内容,对听、说、读、写方面的评价比率是极高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四是评价者的多元化。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家长、学生自己等的评价职能。作为评价者的任课教师,是教学的参与主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了如指掌,所以教师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因为他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正确地疏导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作为评价者的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他们熟知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作为评价者的小学生,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小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审视。对照榜样,叩问自己“学习怎么样?”“听讲怎么样?”“完成作业怎么样?”让学生亲身参与,全方位认识自我,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证明,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能多方面反映学生的特征以及学科素养,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7.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教师要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形式培养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首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相互融合。讨论法需要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照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再集体研讨、彼此沟通、集思广益、拓宽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二,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鼓励学生表达心声,积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充满艺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三,借助工具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学习。教学时,教师要想把书本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心理[5]。如教学小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学具,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于是学生们纷纷画出了不同的圆。大家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借助瓶盖、硬币等圆形物体画,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汇报成果时,学生们都很具有成功感。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还有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等。教师们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努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达到最佳效果。

结语

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一个塑型阶段,教师的每一种教学行为都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科任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既掌握好知识,又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得到进一步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