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搭建复习支架,培育核心素养——以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为例

时间:2024-09-03

计帼萍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 浙江杭州 31002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是学习阶段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复习不是简单地回顾单个或局部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并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分析、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素养能力。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开卷并且折算成50分纳入中考总分,所以不少学生不重视本学科的复习环节,也缺少有效的复习方法,局限于死记硬背,从而造成知识碎片化、片面化、表象化。

当前学业评价着眼点已从考查知识立意转向考查素养立意,从这几年的中考卷中可以发现,试题思维含量很高,具备综合性、思辨性和时效性,碎片式的复习方法已无法应对学业水平测试,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复习是当前历史复习的着眼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历史复习需重点关注大单元站位和支架式策略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搭建起复习的脚手架。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支架式”复习颇受学生欢迎,是一种有效的复习策略。支架式复习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习方法,这里的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级各类支架,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各支架间的关联图示,进而使其熟练掌握知识特征及成因的复习方法[1]。所以教师会在复习阶段会引导学生从目录抓手,进行“单元式”“导图式”“项目式”三个支架递进式复习。以细化目录和大单元整合的方式梳理系统知识,以绘制思维导图和年代尺的方式理顺知识逻辑关系,在对比与类比的表格分析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命题和研学实践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单元式”支架,来龙去脉织密网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碎片化的,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呼唤教育者提高教学的站位,转变碎片化、单一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崔允漷教授也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学的变革,教学要从原来只关注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课时转变为关注一个或多个知识网,构建教学“大单元”。所以历史复习尝试“单元式”支架,对课本目录进行深层次的解剖和解读,建构大单元体系,从而梳理系统知识。

1.有趣味的“写一写”:综观教材,逐级演绎目录体系

《历史与社会》目录包含单元和课两级标题,分四个单元,操作时分清单元、课、框各级标题的关键词,逐级演绎和细化,向外延伸一级一级的重难点知识关键词,如同蜘蛛织网一般,从点到线再到面,完成全面的梳理。

“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这一单元是九上教材中内容量最大的一个单元,既有平行部分,又有递进关系,既包括中外的内容,又涵盖了开天辟地的重要事件,所以在考试中比重很大。由于框题多,学生复习这一单元往往会一团乱麻,所以通过梳理目录层层深入可以抽丝剥茧,全面、完整、细致地呈现单元的知识体系。

2.有创意的“分一分”:归类信息,厘清阶段发展脉络

教材目录所呈现的标题虽然十分简短,却浓缩了教材编写者的匠心,信息含量是非常大的,相互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目录不仅仅是一册书的索引,也是教材的肌理和灵魂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深挖教材。完成目录的演绎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分类。目录的编排有并列式、交叉式和递进式,所以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同学们去整理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划分历史阶段和中外的比较。通过目录分类,层层划分历史阶段,理清各个阶段发展的脉络,环环相扣,在学生的脑海里慢慢演变成了一部历史,有板块,好记忆。

3.有灵魂的“编一编”:串联单元,来一个乾坤大挪移

通过演绎和分裂,我们对目录已经有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的把控,接下来是对目录的重组。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按课时逐课教学,这种教学注重单个知识点的突破,但往往看不到前后单元知识间的联系,看不到单元的整体目标和学习完该章节需要达到的思维和素养。所以“大单元”站位是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而实践的一种新理念。大单元复习是优化整合学科、章节、知识点和重难点后的相对独立的整体内容,大单元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个主题的相关知识、某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梳理、解题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也可以是一个时事热点或重难点的专题复习等。如中国近代史复习,可以分三条线: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崔允漷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以学生立场为中心,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呈现出“学生为何学”“学生如何学”“学生何以学会”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格局[2]。当前学业水平测试更加注重学生的素养立意,突出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大单元整合知识的方式可以进行专题式复习,给碎片化知识安个家,找到集体,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层次,落实好历史学科“立德树人”价值功能的根本所在。

二、“导图式”支架,抽丝剥茧顺逻辑

在目录支架上理顺知识之后,学生对知识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回顾,但知识仅仅停留在加深印象层面,知识是平面的、破碎的。如何让知识变立体,让学生的思维有含量,“导图”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导图”包括思维导图、年代尺、表格等多种复习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多种“导图”来理顺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宏观把握知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明晰其内在逻辑关系。

1.绘思维导图,精准架构历史事件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思维导图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提升思维的一种有效工具。目录侧重梳理知识网络,而思维导图注重挖掘内在联系,所以思维含量更大,可以帮助学生在逻辑体系与平面知识中找到一个支架,以此来支撑思维的创造与发散,从而提高复习的效度。

思维导图贯穿复习有很大的作用: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思维导图”图文并茂,有文字、图形、线条、色彩,在表现形式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第二,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思维导图的设计简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对关键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帮助记忆。第三,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形成有积极影响。学生思维轨迹通过“思维导图”再现出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进行创造性的连接,学生在绘制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产生创造力和想象力[3]。

2勾画年代尺,精心梳理历史脉络

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这里说的“历史一条线”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时间维度引导学生梳理清历史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中包含了空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在历史学科中注重时空的逻辑,也就是时序性,所以画年代尺是复习历史非常好的一个脚手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画好年代尺也是学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步,年代尺以时间发展为横轴,清晰呈现历史事件的时序和中外历史发展的先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画年代尺时不仅要理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还要展现事件的前因后果,宏观上把握整体走势。

3.制比较表格,精妙探究历史奥秘

复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知识到素养的过程,从梳理知识——理顺逻辑——挖掘内涵的过程。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表格梳理这个脚手架了,教师提供空白或挖空的表格引导学生以“PK”的形式通过类比和对比来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知识点,探究异同点,分析出历史现象的内在本质,提升历史学习的逻辑,洞悉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对比和类比涵盖了表格的两个组成部分:不同点和相同点。

(1)对比分析,认识本质

苏联教育家卡尔曹夫说:“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判明各种历史现象的联系,从而帮助他们就这些历史知识进行有意识、有联系的学习,借以使历史知识更深入、更巩固。”所谓对比,就是将一个问题对立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表格比较中更多的是比较不同点,以对比的方式寻找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事件的特征;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挖掘深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要求学生在前两步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和推理,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预见历史发展的趋势[4]。

(2)类比迁移,洞察规律

比较的价值不仅仅是寻找不同点,更在于寻求相同之处。类比是指比较事件和现象的相似点并加以分析提炼。类比可以是从具象到抽象,即教师列举几个历史事件,学生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归纳相似点,提炼出历史事件的本质规律。类比也可以是从抽象到具象,即教师抛出一个现象或事件,引导学生就其某一特征进行迁移、发散和联想与之有类似特征的现象和事件,拓宽思维,深入理解。例如,在复习“辛亥革命”时,学生可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学生整理后发现:目的相同——推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有统治;手段相同——革命;结果相同——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即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比较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资产阶级革命。

表格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历史事件的联系和比较,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基本特征,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揭示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运用感知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进程,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展望社会发展的方向。比较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当和巧妙,甚至能引发学生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兴趣。

三、“项目式”支架,运筹帷幄提素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方向地输出,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生成知识的过程。所以复习不是应试,复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把课堂生成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真实生活中。这就需要教师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搭建平台,有意识地设计真实情境的项目,促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成为学习的创造者、体验者和获得者。

1.尝试反客为主,命题助力跟进

在教学实践中,命题是很好的也是常见的检测复习效果的方式,但学生在考试中处于被动应试的角色,但如果换个角度,学生参与命题,变被动为主动,是否会事半功倍呢?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学生以命题人的身份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和题型中设计一定量的试题,随机交换、相互检测和评价的方法。这种做法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操作时,教师先做好示范作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命题。学生在命题过程中为了展示出自己的水平,会认真回顾知识点,揣摩和研究题型,从而更好地把握命题规律。学生通过做同学出的试题,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和知识遗漏点,及时查漏补缺,所以出题和做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熟悉已知、综合运用、反思提高和发现未知的过程。教师从中也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为后期的更高效教学奠定基础,所以自主命题的过程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赢。

2.桥接真实生活,打造研学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复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天地为大皆课堂。《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复习也可以走出校门,开展校外的研学活动。研学可以促使学生把已知运用到生活的未知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拓宽已知的领域和学习的乐趣。

研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回顾和再认识的过程,学生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回顾已学的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和提出困惑;活动时,学生带着问题实地考察,既有直观的感受又有真实的思考,将课本知识与现实无缝对接;活动后,生成物化成果,解决问题又升华了情感体验。研学的整个活动贯穿了所学、所惑、所看、所思和所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那就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脚手架的实质是复习方法,当学生掌握多种复习方法,学生可以更快地抓重点、理线索、清思路、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复习的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支架式”复习始终以生为本,以导为方,学生在复习中经过梳理、演绎、构建和实践,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培育了核心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