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幼儿园养成教育有效性

时间:2024-09-03

尚雅菲

(包钢幼教处第十七幼儿园 内蒙古包头 014010)

幼儿园将保育与教育有机结合,既注重让幼儿通过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又注重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够作出一定的行为判断,能够自主展开独立的学习。教师要让幼儿播种习惯,使其奠定未来成就事业的能力素质基础,就要将养成教育全面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逐步引导幼儿形成让自己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

一、习惯养成教育中幼儿发展的可塑性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的实践与练习,逐渐形成与巩固下来的规范化行为模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今幼儿园教师以幼儿为对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落实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而在教师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的可塑性这一特点。

首先,幼儿年龄较小,积累的实践和练习经验并不充分,教师可将其当成是一张白纸,引导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来学习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其次,幼儿接受养成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即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不良习惯,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被纠正过来[1]。

最后,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很多习惯养成教育的知识内容对于幼儿而言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在接触新鲜事物时,对这些知识内容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习惯养成教育缺乏重视

习惯养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教师的目光都放在其它教育活动上,对习惯养成教育缺乏重视,导致这一教育工作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这意味着幼儿尚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吃饭时爱挑食、经常不吃完、不爱洗手、在午睡时大声喧哗和玩闹、在课堂中不听讲等等。

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会导致幼儿难以在正面引导下获得健康的发展。

2.习惯养成教育缺乏全面性

习惯养成教育应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之中,然而当下幼儿园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忽略了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习惯养成教育资源较少、教育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这一养成教育环境下,教师难以全面达成培养幼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现象反映了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开发,要求教师树立全面教育观,推进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习惯养成教育指导不到位

教师在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它建立在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前提下,要求教师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来改进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只是当前教师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指导不到位的问题,没能让幼儿深刻意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行为表现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2]。

比如,有的教师没能关注到一些个别化的习惯问题,又或者没能针对细节性的问题来开展科学的教育指导,影响了习惯养成教育的整体成效。

4.家园协作理念落实不充分

虽然家园协作理念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创新指导理念,但是在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教师在很多情况下都倾向于选择依托幼儿园一方的力量来组织和实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因此,基于家园协作理念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占比并不大,没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提升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养成教育问题

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这方面入手,加强专题研究,对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展开针对性的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这一专题研究能够凝聚教师的专业智慧,使其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展开深入的教育思考,集中性地解决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教育困惑,有利于改善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的重视度不足、专业指导不强等问题。

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在专题研究中可明确具体地研究流程,即:观察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确认幼儿在文明礼仪层面的不良习惯→分析幼儿存在不良习惯的原因→讨论解决文明礼仪习惯教育问题的方法→践行具体方法→观察方法运用效果。

首先,教师要根据《指南》对幼儿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典型表现,观察幼儿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礼仪行为,将其记录下来,并统计出比较明显的文明礼仪习惯问题[3]。

其次,根据幼儿表现出的文明礼仪习惯问题,在教师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排序。教师可依次对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问题展开讨论,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来分析幼儿缺乏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原因。

然后,教师可展开教学辩论,各自提出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交流与辩论的过程中打开教师的创新教育思路,让全园教师都动员起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寻找可以帮助幼儿转化文明礼仪不良习惯的科学对策。

再者,教师可根据已制定的方法来展开教学实践,将这个实践过程录下来,通过集体观看教学录像的方式,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分析相关教育方法的实效性,找出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地方,继续讨论其解决对策。教师可推进这种对策的实施,再次讨论其教育实效,直到真正解决全部的教育问题。

最后,教师可集体回顾专题研究的实验方案和讨论内容,将其归纳成为科学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方案,并推广到养成教育过程中。

2.根据生活常规,建立全面教育计划

“一日生活常规”是比较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其开展常规教育。教师可以以一日生活常规为载体,制定全面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计划,抓住每个生活细节,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在这一教育计划中,可包括“饮食”“作息”“睡眠”“整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围绕这些内容来导入习惯养成教育主题,围绕每个生活细节来引导幼儿养成必要的良好习惯。

以“饮食”为例,教师可设计“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主题,罗列出幼儿在饮食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习惯,包括挑食、偏食、爱吃零食、暴饮暴食、饮食前后不洗手、饮食过程中爱吸手指、吃饭时喜欢吧唧嘴巴或者弄出大大的声响、吃饭时爱乱搅饭菜、吃饭时大声说话、吃饭时爱看电视等等。

根据这些不良习惯,教师可划分为几个教育板块,即“饮食营养与饮食习惯”“饮食卫生与饮食习惯”“饮食礼仪与饮食习惯”。首先,教师可针对幼儿营养缺乏、营养过剩的问题,引导幼儿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教师可从饮食卫生问题入手,培养幼儿爱洗手、不吸手指、不舔碗筷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最后,教师可从饮食礼仪问题入手,让幼儿做到安静吃饭、细嚼慢咽、专心吃饭,规范幼儿在饭桌上的文明礼仪。

对于该教育计划中的其它部分内容,教师也可根据类似的教育方法,抓住每个细节之处,让幼儿规范自己在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加强及时指导,改善个别习惯问题

有的幼儿会表现出一些个别的不良习惯,教师若是对幼儿开展统一性的教育,则难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在教师对幼儿的日常学习过程进行细心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个别的幼儿具有某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及时地指导幼儿纠正不良习惯。

比如,当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发现有位幼儿不认真学习绘画知识,也不和小伙伴玩绘画游戏,而是随手拿着绘画笔在地面上乱画,当失去兴趣之后,一把丢掉绘画笔,又拿起其它的游戏材料来玩,不一会儿地上就都是零碎的游戏材料。对于幼儿的这一不良习惯,教师可及时地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这种行为的不妥当之处。

为了保护幼儿的心灵,教师可根据循差诱的原则让幼儿打开心扉:“你刚刚在地面上作画,是想画什么呢?突然丢掉笔,是因为画得不好吗?你拆开它们,是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教师的这些话语会显得比较亲切,而且切入了中心话题,让幼儿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当幼儿说:“我不喜欢画画。”于是教师可了解幼儿心不在焉、随意摆弄游戏材料的原因。此时,教师可引导这位幼儿去发现绘画的魅力和乐趣,让幼儿了解到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一个灵魂,让幼儿发现自己的行为问题。

于是幼儿提出了疑问:“那我刚刚乱画,是不是画出了一个丑丑的灵魂呢?”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可引导幼儿去纠正自己在绘画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认真对待绘画和绘画材料,努力绘画出一幅拥有漂亮灵魂的作品,让幼儿养成热爱美好事物、不乱画、不损坏材料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4.依托游戏活动,养成幼儿良好习惯

教师可在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下,依托趣味的游戏活动来加强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让幼儿在趣味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如何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游戏活动能够迎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让幼儿更容易接受习惯养成教育的知识内容,使其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5]。

例如,教师可设计“猫妈妈与小猫”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模仿猫的动作,掌握轻手轻脚走路的技巧,养成走路不拖拉鞋子、轻轻走进房间入睡的良好习惯。这一游戏规则是:谁在走路的时候发出声音,谁就输。幼儿在参与游戏时,可戴上代表猫妈妈与小猫的头饰,以两人为一组,比一比谁能最快学会猫走路的技巧。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可设计“大灰狼捉兔子”的趣味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负责扮演“大灰狼”,当教师说自己要捉兔子时,幼儿需立即坐好,不能随便动,若是教师发现谁动了,那么“大灰狼”就出动,捉住这只“兔子”!

如果某个幼儿不小心动了,教师可立即念出这名幼儿所在的位置,被点到幼儿可立即站起来,以标准的站姿站立在那里,并念出“我是兔子,你捉不到我”的口号。这一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位置和方向感,同时也能让幼儿改正自己多动、站姿不好的问题,使其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师在以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计各种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能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下培养良好的习惯。比如,教师若要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则可设计“温暖你我他”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师也可设计“我是小警察”的游戏,让幼儿增强自身的社会规范意识,改掉不看红灯过马路、翻越护栏等不好的习惯,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5.加强家园协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家园协作是指学校教师与家长共同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策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是提高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若是发挥两者相融合的教育作用,优化习惯养成教育方式,无疑可以从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师可利用幼儿园的教育场地开展亲子教育主题活动,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完成教育活动的任务,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引导作用,让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主题活动的教育内涵。例如,教师为了在亲子教育主题活动中落实习惯养成教育,可以设计“我会自理”“我会整理”“我会分享”等一系列的教育主题。

在“我会自理”的教育主题下,教师可为家长发布任务:引导孩子学会自理,包括穿戴衣服、穿鞋子、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在“我会整理”主题下,教师可为家长发布这样的任务:引导孩子学会整理各种物品,包括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如整理书包、整理文具盒、整理自己的玩具、整理卫生清洁工具等等。

在“我会分享”主题下,教师可让家长带领孩子完成这样的任务:任选一组“亲子”小队,让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学会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分享自己喜欢吃的零食等等。教师可引入竞争机制,看看哪个亲子小组获得了最高的任务完成度。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是教师塑造幼儿的良好性格与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前提。教师应根据“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原则,加强幼儿园养成教育。一方面,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自身对幼儿的监督与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家长引领的作用,帮助幼儿纠正不良的习惯倾向,增强幼儿对良好习惯的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推进习惯养成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