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梁梅芳
(广州市南沙区金洲小学 广东广州 511458)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及教学手段的工具性也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师的研究热点。笔者有幸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江伟英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下跟岗学习,对可视化思维工具及使用技巧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以《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为例,尝试在小学语文课中应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以绘图思考为起点,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敢于尝试和创新实践,在绘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综合运用、细致分析、理解和归纳、大胆创新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质。
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在对“知识可视化”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思维可视化”的概念,思维的可视化强调思维过程的直观呈现及抽象思维具体化,借助系列图形技术工具让思维更容易被理解、记忆及传递,这就是广义上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常见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有思维导图、蝴蝶图、环状图、韦恩图、“X”线图、桥型图、鱼骨图、年轮图等[1]。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树状图”,它是以图像加文字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记忆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特点,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导图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容易在思维过程中排斥心理,有利于学生在导图的产生过程展开联想,凝聚对语文知识的感性理解、自主构建知识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品质,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图1 思维导图节点分支简图
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者通过联系同类事物或知识,并把这些同类事物或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而根据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素养评价项目PISA的评价结果表明,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善于规划满足自身学习需求内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也更少。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亲历思维发生、发展和应用全过程的有效教学情境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学科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发挥了很好的脚手架作用。学科思维导图关注学习者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基础上,以网络分支结构从“由粗到细”“由点到面”描述文章的脉络;并通过深入文本,理解语言,结合自身个性绘制出色彩缤纷,形状各异的思维导图大体,在此过程中建构已经内化的知识体系。
在本环节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所学知识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将两者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获得所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有所感悟。实施关键在于激趣导入后,让学生通过默读、小组读、齐读等选择喜欢的形式扫清文字障碍,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明确中心,让学科思维导图的生根发芽提供土壤。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通过播放桂林旅游景区的宣传短片,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在揭题后,教师抛出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自由朗读,找出文中写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自然段。同时,通过第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的思维导图已有初步的雏形,大体的框架已在大脑中生成,尝试完善第一节点的思维导图分支。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学习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过程中,所绘制的分支数往往取决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深度。导图的形象化与结构化有助于学生理清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思维顺序,同时也表征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概括出各层的大意,最后浓缩成关键词。若文章的中心不明确,或不能肯定的情况,以“?”代替。那怕是一个“假定中心”在已有想法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确定“中心节点”,并分级进行节点的铺设。
然后,根据关键词,使用线条连接节点。学生根据思维节点的概括进一步理清文章中的知识脉络,并根据阅读感受,结合文章内容,用线条(带指向性的用箭头线;各级节点用不同的线型表述)逐一连接各级节点。
最后,结合内容合理添图上色。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喜好,联系生活实际,给每个节点加上合适的图形和颜色。此举更利于学生的交流和记忆,也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
如在《桂林山水》四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笔者关注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抓住各自然段的写作特点,通过一系列有利于知识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赏文析句,让学生直面思维的发展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思维导图。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老师朗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中,哪个词能突出桂林山水地位呢?(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字的意思。教师提问:这里的“甲”指的是什么?
(第一)“甲天下”的意思是什么?(天下第一)本段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总起句、引用。过渡提问: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从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些句子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师生对话:交流漓江水的特点,最后归纳出漓江水的三大特点。板书:静、清、绿。把原文句子改为: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板书:对比:大海、西湖。④学生自主完善第二节点的思维导图分支。
(3)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提问:桂林的山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关键句子,表达出对桂林的山感受。通过读一读、找一找、比一比、写一写、画一画的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点拨。④小组合作完成绘制本节点关于桂林的“山”的思维导图分支,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4)学习第四自然段。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图片,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有什么感受?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板书:空中、山间、小舟;首尾呼应。完善思维导图的本节点的思维导图分支。
图2 桂林山水板书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到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互相共享获得的有用信息,这样一来,就达成了1+1>2的良好局面。另外,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更能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了初步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包容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但以“画纸”“画笔”“颜色”“形状”,容易让部分学生分散注意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语文”本质。本节课有别于常规的说教课堂,借助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逐步生成,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关键能力为主,绘画图形为辅的准则,必须在把握课文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为根本。
图3 部分学生成果展示图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给予点拨与解答,对学生的行为和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这样会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更积极学习,也有助于老师及时根据学生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案。在学生经过自主构思再到小组合作修改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达到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又出现不太规范的行为或现象时,教师有必要通过给学生进行示范性演示,这样既补充学生在构思过程中的遗漏,又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学生的作品成果展示是“作品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过漫长曲折的学习、讨论、思考、绘制、改良,最终绘成一副别具一格的,自己独立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这时,不管学生的作品是优是劣,都是学生的独创的心血结晶,富有个性的作品,应当给予肯定。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当教师通过家长群共享或制作成展板,投稿参赛,甚至在网络上发布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学生会更自信,更乐于通过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3]。
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同一座桥梁,将通往胜利的彼岸。在知识剧增、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在不断学习中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复杂思维过程形象化的特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繁琐复杂的语文知识时利用简洁明了的直观导图把握主线,理出要点,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挖掘学生多元化的智力潜能,提升思维技巧,提升学生的概括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