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卫龙
(云南省宣威市第二中学 云南宣威 655404)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不仅局限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而是主要考查人才的终身学习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更全面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发展。核心素养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提出了各个学科的重点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能力与品质,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从“智力发展”层面上升到“素养发展”层面。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仍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倾向于知识灌输与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提高表面课堂效率,但缺少对学生探究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有着限制效果。鉴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素养为本”的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情境、方式与评价,通过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成为凝练核心素养的过程。
其一,虽然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观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共识,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且高中阶段师生都面临较大的教与学压力,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没有深入解读,在教学实施中也没有具体表现出来,以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明确的核心素养指引。其二,在教学理念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存在流于表面的问题,教师未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渗透相应的化学核心素养,导致教学成果的针对性不强。这是因为教师往往更重视课堂容量而忽视课堂精度,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广泛的问题,致使学生难以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获得对化学素养的具体解读,而是形成了“走马观花”的学习过程。其三,高中阶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留下更多时间进行典型习题的练习与讲解,常常会出现缺乏教学评价环节或不够细化的问题,在缺少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可测量评价指标的情况下,造成了教学目标与成果相互分离的问题[1]。
第一,高考是我国大规模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这种理念的负面影响则是致使师生与家长形成了“唯分数论”的思想误区,过于知识量的学习过程致使核心素养难以渗透,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愈加重视以成绩为标杆,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有教师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仍受到升学率和学校考核的影响,在教学与考试中侧重于按照典型考查题目类型进行教学设计,这严重阻碍了“素养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展开。第二,教学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不均衡的现象,通过分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可发现,主要分为以学科观念为主的辨析能力、变化观念、平衡思想,以学习能力为主的科学探究、证据推理、创新意识,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点偏下学科观念方面,缺少对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导致“素养为本”的立意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完全体现[2]。
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依附于特定情境而应用的,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教师要遵循情境性原则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能切实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基于“素养为本”理念的化学教学需侧重对学生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将情境性原则代入教学过程中,可使学生经历理论产生、知识创生的具体过程,并促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从宏观具象提取微观抽象,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思考、探究、推理、辨析的思维过程,以促进他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学段表现出不同水平的认知能力,且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认知发展速度的差异,需要教师遵循层次性的原则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也要以“由表及里”的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层次,以巧妙的“问题链”作为纽带,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呈螺旋上升态势。为此,教师要层级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按难易度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解读。除了宏观层面的分层外,还要按照学生层次水平设计微观分层,由此来保障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有所实质性收获[3]。
科学探究精神与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学习能力与品质的直观体现。从以往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典型例题,并且通常以“例题练习→正误判断→解答讲解”的顺序,由教师为主导完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中显然缺乏学生的参与,未能起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作用。鉴于此,基于“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应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搜证→推理论证→表达交流”的流程引领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外显化,将核心素养的渗透内隐化。
“素养为本”教学理念的本质是让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与应试解题技巧,而是从提升学习能力与学科品质的角度,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与生成性学习能力,将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落脚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经验和未知化学问题的交互,以具体化的情境为媒介使学生发现两者的内在关联,以便于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基于此,教师为了在知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内容,需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探索其中蕴含的化学现象,并结合专业知识探究相应的化学原理,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摸索到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为落实“素养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能力进阶,将知识整合为核心素养。教师可采用“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指学生利用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教学资源情况进行活动元任务的设计,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将任务分为四部分:首先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学习或在小组中设计实验方案;其次要进行小组学习的总结,基于已有知识经验阐述新的化学理论,并由教师纠正与补充;再次需要根据教师指导改进实验方案,使小组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更加完善;最后进行实验操作后得出结论,验证学习效果。
新课标提出了要积极运用“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方式,在优化课堂“教”与“学”的基础上将评价融入课堂过程中,从关注教学结果转变为关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此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评价及时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欠缺之处,进而在三者的相互促进中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教、学、评”一体化是化学学科在推进核心素养落实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于通过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得知基于“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要实现学科观念、思维方式、科学实践和科学价值的统一,为此,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中也要进行对应的考察与评价,给学生提供素养表现的机会[4]。
课堂教学是由几个模块组成的一个整体,在层层推进的学习任务中使学生逐渐领悟知识与技能,达成学习目标,任务具有引导作用,而模块则承载着分层功能,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层级递进的学习任务,可以引领学生在串联的学习模块中构建知识体系。为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各个教学板块中所承载的核心素养内容,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将其拆解成一连串的驱动型问题任务,使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思维过程中领悟其中蕴藏的化学素养。
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第一模块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看教师操作的“锌片与铜片放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用导线相连后接入小风扇”的两个实验中,分别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分析其反应的类型和转化的能量。第二模块为探究论证,让学生探究“电极对原电池组成的影响;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对原电池组成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结合已掌握的氧化还原理论和电离部分知识对新问题展开思考探究与推理论证。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是促使他们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品质,所促成的终身学习意识中包含对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培养,且基于上述对高中化学课构建模式的叙述,可以得知教师需遵循情境性原则给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一种学科“触感”,使他们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提升迁移应用能力。为此,教师要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搭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学知识的生命力与应用广泛性,并提炼精准恰当的问题线索,助力学生的主动建构。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这部分知识时,从生活现象引出“火力发电”话题,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变化是守恒的,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接下来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伏打电池的发现之旅,在情境中观察、假设与推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接下来让学生剖析原电池能量转化的实质,并结合生活小实验促进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解读原电池形成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化学核心素养[5]。
实验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便意味着化学实验课不仅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其作为助力学生科学思考的重要工具,还要教授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与实验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深入化学知识本质,提升实验能力与科学素养。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体验向理性思考逐渐深入的,通过开发高水平实验探究活动,能够拓展教学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并在学生观察、推理与操作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自主建构。
实验探究活动旨在于促进学生在严谨性的化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按照产生质疑、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分析、论证解释、反思评价的顺序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这种依托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仍以“原电池”这课为例,让学生在了解“生物电”概念之后,小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证明电流并非来自“生物电”,在实验操作与研讨交流中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出现的错误,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索中,我国形成了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体系,秉承“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为了呼应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使学生具备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品质,另一方面则能够缓解当前教学过程中理论性强、知识晦涩难懂的现象,使学生以创新思维掌握生成性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出发,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情境性、层次性和探究性原则,教师设计递进型学习任务,并提供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这种课堂模式不再是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堆砌过程,而是能够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生成性学习过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