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设计

时间:2024-09-03

李春燕

(重庆市开州区陈家中学 重庆 405402)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不仅符合高中政治新课标的要求,也为新时期下政治教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培育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在“活动型课程”中,教师应以实际政治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课程活动,突出活动的知识性及启发性,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1]。本文探讨了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基本内涵及构建意义,阐述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突出问题,以学科素养培育为导向从实施原则及实施路径两方面提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构建策略,以供同仁参考之用。

一、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主要内涵及构建意义

1.主要内涵

与传统的理论性课程相比,活动型课程一大特点便是不预设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目的性强的活动中,也因此活动型课程又被称为学生中心课程及经验课程。活动型课程的教学总目标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故需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贯穿活动型课程的构建过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型课程的设计方向较为多元,诸如讨论式、课题式、观摩式、辩论式等都是活动型课程的常见实施方式。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性,通过构建活动型课程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掌握政治学习的一般规律[2]。

2.构建意义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政治命题,其考查重点逐渐由知识结论的积累转变为思维能力的提升。由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在活动型课程中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好地适应新型的人才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自发的思考、探究活动中消化理解知识结论。同时,活动型课程的构建要求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且多样化的方法融合知识内容,使学生保持较高的自主性于独立性,教师则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其共同学习、探究。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养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政治思维,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2)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德行

传统政治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及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足,综合素养提升缓慢。活动型课程的构建则能快速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为其提供拓展思维想象力、激发学习潜能的机会,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理实结合”的优势,启发学生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验证、巩固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还能增强其操作技能、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能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德育已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德育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活动型课程的构建则能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生成公共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优化其品德素养。

(3)拓展教师创新型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形式是一线教师绕不开的热点问题,教师需要运用自身教学智慧与创新思维选择有益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程是创新教学形式的主要表现之一,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对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活动型课程的实施难度大,课程内容复杂多样,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及执教水平,能够秉持先进的教学观念,在实践创新中总结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师可将政治知识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优化活动流程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效表达政治知识,并借助互联网技术丰富课程资源、延伸教学空间,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活力[3]。

二、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突出问题

1.重理论知识记忆,轻深度知识探究

尽管素质教育推行已久,由于高中阶段的政治知识理论性较强,许多教师仍是将理论知识的输出放在首位,且会尽量缩短知识讲解时间,为学生背诵、做题留下时间。这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便能学好政治的错误认知,限制了学生深度探究理论知识的意识,不利于其学科素养发展。同时,以习题训练、测试等形式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政治学习枯燥乏味,这样,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批改、讲解习题,学生则不断机械地做题,最终学习成效却难见提升[4]。

2.忽视思维创新,创新意识不足

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立足于宏观视角把握政治知识,从宏观角度解析政治问题,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缺乏新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发展。比如,一些教师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但实质上只是播放PPT并进行口头讲解,且PPT大多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的,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学情适当调整改编,也没有自己设计制作更贴合教学实情的课件,违背了信息化教学的初衷,没有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这样“表面创新”的教学行为未突出知识传递过程中思维的创新,难以激活学生思维。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既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由教师指引学生调动已有认知经验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索意识。

2.学科性与活动性相结合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目标主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灵活多元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学科性与活动性相结合,在活动中展现政治学科特点,以活动为政治学习增添活力。

3.实践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实践性是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一大特点,考虑到实施初期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探索能力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高效完成实践任务,此类合作并不仅限于生生层面,师生间也可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以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其团队协作意识。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策略

1.多样化活动形式,灵活化教学方法

高中政治学科有着较强的严谨性、专业性特征,对高中生而言,政治课程的趣味性稍显不足,有时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较为被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沉闷。为此,教师可在保证课程教学专业、严谨的前提下增强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三种教学活动[5]。

(1)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国家经历一系列艰难的经济探索后做出的最终选择,教师可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为主题设置实践活动,为学生布置搜索资料、共享信息的实践任务。学生可借助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将相关的重要事件记录下来,以时间为线索整理成系统化的发展历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收集的相关学习资料,使其认识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与曲折性,对本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以多媒体技术融合知识内容

本课教学中,教师可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本课知识点。例如,在我国完全推行国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时期,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都被人们看成是“铁饭碗”,如今的许多影视剧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现象。教师可搜集整理相关的影响资料,截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段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以自主或合作分析的形式解读视频中的政治知识,思考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而丰富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认知,了解到该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3)引入情景演绎教学法

情景演绎教学法具体指的是基于案例或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最终实现问题的高效解决。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教师可引入情景演绎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力。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人数均等的两个小组,第一组学生以国有制方式分配“劳动报酬”,第二组学生则以自由竞争的形式争取劳动报酬。接着,教师向两组学生提出有关本课知识点的问题,由两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可获得1积分。问题全部回答完毕后,第一小组按人数平均分配总分数,第二小组则根据每个组员答题时的表现及正确率进行“差异化分配”。在情境演绎中,学生很快认识到公有制与自由竞争的区别,明白了社会主体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2.了解学生想法,增设反思环节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设计过程中,若教师单一从个人角度出发制定活动方案,极有可能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正确的做法应是围绕着学生设计活动方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意见。比如,在教学《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一章节前,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设计课程活动方案”的小组学习任务,鼓励各个小组立足实际并发挥创意,设计本章节的活动方案。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到小组探讨、设计过程中,最后以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课程活动策划方案交给教师。这样不仅能让教师知道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以此为依据调整活动方案设计,也能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发展其创新思维。

3.转变评价方式,注重课堂表现

(1)凸显观点,科学评价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需要教师尽快转变以往“唯分数”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成果纳入评价体系。首先,教师要做到凸显观点、科学评价,其中,凸显观点指的是强调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理论观点。比如,在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一书教学时,基于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活动型课程设计具有综合性特点,与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因而教师在评价时要凸显观点,讲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成。本册教材中包含了关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集中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探寻我国政治制度“优越在何处”,了解我国政治制度产生的深层原因,从而做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定自身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生成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到“求同存异”,求同即观点上的统一,比如上文提到的以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一书为基础构建活动型课程要充分发挥各教学模块的价值引领作用;求异则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在观点统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及已有生活经验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

(2)关注过程,动态评价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有赖于活动型课堂的打造,在活动型课堂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学生的学习优劣势,准确评估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传统政治教学评价大多是从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推断其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且忽略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综合性是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活动中会自然流露出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只有关注其行为表现,才能了解其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变化,掌握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情况。鉴于此,教师应结合鲜活的学习案例理性分析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3)重视反馈,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对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设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科素养培育要求,优化教学评价,重视信息反馈并多元化评价主体。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多为教师,单一的评价主体会导致评价内容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限制了评价导向作用的发挥,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此外,教师要多样化评价方法,根据实际活动流程选取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人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学科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政治教学应以“活动性课程”为抓手,促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