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大学生需要心理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探索*

时间:2024-09-03

姜海霞 顾钰恒

(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一、问题提出

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出,传播效果并不全然取决于传播者和传播载体,受众才是真正的关键。钱常胜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马斯洛对人性的理论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一种视角,予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重要的启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法和路径已经趋于完善,融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实践中过程实效性仍然是亟待提高的关键问题。基于传播学受众理论和需要心理理论,笔者把“受众”作为主体开展研究,即把学生的“内在需要”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切入点[1]。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高校已开展网络主题教育的满意程度和内在需求,对于高校利用网络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成果宣传工作的需求,并通过大学生网络使用和信息收集偏好的分析,从学生需求的角度给予对策和建议,指导高校更好地构建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推动思政工作全天候全方位深入学生头脑[2-4]。

二、研究方法

为了尽可能保证问卷的生态效度,本次取样,在河海大学10个学院抽取420名学生,剔除无效数据后,共剩余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87.62%,此次调研根据学校学科分布情况,将按照学科门类(工科、经管、理学)、性别(男、女)和年级(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四年级为高年级)三因素被试内调研的方法开展,共12组:工科男生低年级29人,工科男生高年级31人,工科女生低年级37人,工科女生高年级25人,经管男生低年级25人,经管男生高年级24人,经管女生低年级32人,经管女生高年级24人,理学男生低年级29人,理学男生高年级25人,理学女生低年级32人,理学女生高年级24人[5-6]。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共有25道题,其中包括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思政教育接受情况、网络思政教育需求等3个部分,问卷经过6名被试预测试和2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副高级以上教师研究认为结构清楚且问题全面。其中,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包括:使用时长、内容偏好(干什么)、平台偏好(在哪儿);网络思政教育接受情况包括:接受渠道、教育评价、网络态度和行为;网络思政教育需求包括:动力、内容、形式。

统计方法:采用spss24.0对所的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普遍网络使用时间长,内容偏好一致性高,平台偏好略有性别差异

对“每天上网时长”统计结果显示,76.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每天上网时长6小时以上占36.77%。采用三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均不显著,学科门类主效应显著F(2,471)=3.069,p=0.047<0.05,事后F检验表明,不管是工科学生还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上网时长都明显高于理学相关专业学生,前者p=0.032<0.05,后者p=0.018<0.05。学生上网主要内容偏好排序为: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提升生活品质、实现自我价值、游戏娱乐、打发时间,在学科、性别和年级上无差异。网络平台偏好方面,此次调研共涉及当前市场上热度较高的聊天、信息检索、短视频、音频四类App,发现QQ、微信、和bilibili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微博、知乎、喜马拉雅等,抖音的热度有所消退,女生的微信、微博使用均显著高于男生。学生在微信中主要关注的公众号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学校学院官方公众号,关注度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公众号显著大于主流媒t=5.804,p=0.000和其他休闲娱乐心灵鸡汤类,且主流媒体的关注也显著大于其他类别。学科门类方面,工科学生对主流媒体公众号的关注度显著低于经济管理学生,F(2,471)=4.427,p<0.004[7-9]。

2.绝大多数学生网络参与态度理性行为规范,但校园网络思政参与主动性低

调查显示当学生遇到思想上的困扰,最常用的解决方式为“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词条寻找答案”和“联系同学”,而“联系老师”排在“父母”和“网络发起问题寻求回答”之后,可见高校内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不是学生最习惯使用的渠道。学生在网上谈论的话题主要包括兴趣爱好、社会热点问题、学习困惑和校园生活等,84.9%的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过自己的观点,61.52%的学生认为能够对争议事件理性思考,对于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78.92%的学生表示会看但不信不传,7.42%的学生会公开表达反对或批评意见。这些数据都显示出,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符合高校提倡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良好,但是在参与校内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却比较弱,多数学生仅参与“互动获奖”类话题,对于没有奖励的网络思政作品关注度低。

3.绝大多数学生对校园网络思政概念模糊,但表达出迫切内在需要

当前直接与学生接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辅导员和思政课任课老师,调查显示,52.56%的学生只有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学生与思政课老师网络交流的频率显著低于辅导员,t=-19.917,p=0.000。53.24%的学生表示期待辅导员获思政老师发布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对于校园内已经开展的网络思政工作,仅17.41%的学生了解且能列举出具体活动,61.01%的学生听过“网络思政教育”概念却不明白其内涵,还有21.5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此概念。75.02%的学生认为网络思政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却也有不少学生对于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尚不满意。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熟的重要时期,有87.63%的学生认为接受网络思政教育是源于成长的内在需要,并且希望网络思政能够帮助自己在学习、信息获取与利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0-11]。

4.视听结合且有互动性的作品更受学生欢迎

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希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或是视频的形式帮助了解信息,即短时间内接收更有冲击力的信息,愿意花时间阅读理论文章的学生仅占28%,高清的大图和高质量的视频信息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相比而言,单纯的音频信息吸引力最弱,学生也几乎不使用喜马拉雅等平台。就微信等社交平台而言,推送的标题风格和表达出的内容,也能对于学生是否点击进入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同样是介绍时代楷模李桓英的推送,学生更青睐“您好,李桓英!”或者“百岁‘战麻斗士’李桓英:做医生的没有恐惧”这类标题,巧用受众熟知的热点或者直接给出人物的事迹信息;同是校园文化推广,“拍立得下的河海四季,送给心尖上的你”和“河海建筑拼图,等你来挑战”更具吸引力,从标题能看出互动性和人文温度;同样是医师节的宣传报道,“超洗脑!说唱《不当医生那七天》”这则推送的标题不但呈现出说唱的新颖形式,更有想要探求其内涵的意愿[12]。

五、建议与对策

1.以学生网络使用习惯为切入点精准供给

互联网作为一个渗透性要素已全面渗透到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全过程,互联网的空间维度公共性属性通过网民的公共交往、积极互动和自由表达等表现出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就必须瞄准学生网络使用高频阵地,将关键重要信息精准推送到学生眼前。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最大需求仍是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提升生活品质等,通过互联网讨论的高频问题主要包括兴趣爱好、社会热点、学习等内容。高校各级单位可根据主要受众群体的特点,在微信、QQ、bilibili等大学生喜欢使用的平台上开设公众号,女生多的学院可以考虑开设微博公众号,常态化推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必要价值引领,及时占领突发社会事件和学生关注度高的话题战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政府部门到高校、学院、年级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应该逐步增强,群体越小同质性越强指向性越明确。不少辅导员和思政课专任教师也开设有个人公众号,推动主流思想深入阐释,始终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同学生的思维串联在一起,以网络为媒介进一步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性和连续性[13]。

2.兼顾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担负着既要解释世界又要改变世界的重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新思想新成果新论断,我们借助新媒体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学理论,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实践的指南。前期调研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内在动力和迫切需要,期待能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到“学习的方法”“自我提升的渠道”,而当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作品并不多见,很多作品就理论谈理论或是就故事谈故事,纯理论对于非哲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稍显枯燥,而纯故事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性不够,如何结合故事谈理论,深入浅出得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所有思政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3.增强网络表达的时代性互动性,区别于娱乐化

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学生的语言偏好,往往会结合网络热词、“爆梗”等吸引学生眼球,但是,主流意识形态问题有其严肃性和规范性,话语倾向的娱乐化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和批判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影响人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及其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择取“热点”和“梗”的过程中强化监管,尽量不选取有争议的或是哗众取宠的谐音梗,采用积极向上的表述而非标题党。从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来说,2G时代的文本到3G时代图片再到4G时代视频,现在进入5G时代,学生对于互动、游戏中学习有了新的需求,我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强化教育双主体的双向互动,设计出参与感和获得感强烈的互动活动和游戏,更可以让学生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